新浪首页新浪校园《三岁缔造一生》正文
第二讲:早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7:46 新浪校园

  前面我们介绍了成批的早慧儿童和超常少年,确实令人称羡。那么他们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是父母的命好,还是祖宗的风水不错?(笑)当然这是无稽之谈,现在是没有多少人这样说了。但是认为早慧儿的出现是“不可知的”“天生的”却大有人在,似乎世上真有什么天生的神童。有的人还硬说这些“天才”总归是极少数,只占人口的3‰。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应当面向大多数,注意力应集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教育上。”“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是谁发现高素质人才幼苗只占3‰?难道某一次调查的比例竟变成永久的规律?难道20世纪初的高才生占3‰,今日的早慧儿还是3‰?难道内地、高原地区的早慧儿是3‰,沿海比较发达地区的好苗苗肯定也是3‰?

  再说,我们抓早期优教,首先是大面积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在普及之中才有出类拔萃者冒尖。普及是提高的基础。谁都知道没有青藏高原作为底座,哪里来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呢?

  不论是普遍提高人口素质还是培育冒尖的人才壮苗,研究证明,一不靠神灵,二不靠运气,优生、优养和优教就足以培养一个好孩子,其中早期教育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为优生、优养给予孩子的好素质毕竟还是潜在的,有待于早期开发。这就像南极大陆,那里地下的宝藏丰富得很,有石油、天然气、各种稀有金属等等,但不去开发,它就永远只是一片冰雪覆盖的世界。每一个降生后生理正常、发育良好的孩子,都有十分远大的发展前程,其中早期教育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

  所谓早期教育,它的本质特点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以提高他的基本素质。这是早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呢?有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位英国妇女望女成凤,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我想请问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那位妇女说:“她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听后叹口气说:“唉,夫人,您教育孩子已经晚了两年半了!”(笑)著名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笑)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提倡过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但他们当时只是凭科学家的直觉和敏感说话,还来不及深入研究,揭开这个领域的奥秘。只有在科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以后,加之国际、国内科技飞跃,竞争激烈,形势逼人,人们才开始研究起自身的发展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寿命也不能成倍地增长。有限的生命怎样才能获得“爆炸”般增长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而进入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呢?惟一的途径就是使人更加健康,更加聪明,具有合理而高超的智能结构,具有优良的性格品质和思想道德,更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一句话,更具备优良的人才素质。这样的人才必须从幼苗开始培养,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神童”史、才子史、人才史反复证明着……

  为什么0岁开始的早期素质教育那么重要呢?据我们研究,它对人才成长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异乎寻常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功能发达的教育

  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人体其他器官,其功能远不如许多动物,如在空中,人不如鸟,只好仰天长叹;在水里,人不如鱼,只好望洋兴叹;在陆地上,人的力气哪有牛、象、骆驼大?比速度,远比马呀鹿呀跑得慢;人的嗅觉只有狗的百万分之一;视觉远在老鹰之下,也不如猫,在漆黑的夜里还能逮住老鼠……但是尽管这样,人类仍不失为万物之灵。人类之所以是这个地球上无可匹敌的主宰,惟一依靠的就是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人脑,它能思维、想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因为人脑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进化,大脑发育得最快、最早。刚孕育两个月的胎儿,头部就是身高的一半。新生儿头也是最大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长到9个月时,脑重比出生时即增长一倍。3岁时增重两倍。到了5~6岁,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人体的其他器官要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5年的生长期。

  那么怎样才能使脑长得好、长得快、发育完善呢?有人以为只要吃好些,脑就自然长好了,就像人吃饭菜会长高一样。不对!人脑是特殊物质,它既是血肉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它的生长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营养,最好有全面合理的营养素;二是精神营养,即在6岁前的生长期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促其动脑。

  在脑的生长过程中,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就像人的肌肉的发育一样。你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他们的肌肉之所以最饱满、最结实,也是两种营养哺育的结果:一是食物,二是青少年期即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肌肉在其发达期的运动中发达,人脑在其生长期的使用中生长。

  生长都是有一定的时节和一定的条件的。人们都称赞“雨后春笋”,有谁看见或赞美“雨后夏笋”或“雨后秋笋”的呢?人脑的发达也有时节,要在脑的发达期用脑!这一点已被科学家的实验所证明。

  科学家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一只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但是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都是同样好的高级营养品。就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它们的“智力”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伙伴、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机敏灵活,投入迷宫后,很快就走了出来,人抓不住它,找食品勇往直前;而只吃不玩、缺乏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笨头笨脑,从迷宫中走不出来,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科学家把两组小白鼠统统杀死,解剖它们的脑,看看有什么区别。原来,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脑的分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元上生出的树状突、轴状突(神经纤维)长得多,神经元成分齐全,属于发育正常;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呈萎缩状态,分量轻、体积小,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不齐全。

  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外界丰富的信息刺激也是促其脑生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人就更是如此了。

  医生们曾解剖智力低下者的尸体,发现其脑也是呈萎缩状的。但脑受损伤的婴儿,如能及早进行十分良好的教育,抢在人脑生长期给予大量的精神营养,促其快乐地用脑,那么就可能修补脑的生理缺陷,恢复脑的功能,甚至还会非常聪慧地成长起来。

  湖南株洲的婴儿小华,刚出生就浑身抽搐,失去知觉,会诊结果是颅内出血。经过一个星期的输液输氧,静卧在恒温箱内保住了生命。但医生通知说:“这样的颅内出血,日后十有八九是傻子。”

  但是小华的父母决心用早期教育抢救这“霜打”的幼苗。经过竭尽全力的双重营养(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的哺育,孩子1岁半开始讲话,听到旋律就手舞足蹈;4岁特别热爱大自然,会背数十首唐诗,掌握了几百个英语单词;5岁与外国朋友对话;6岁上了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现代科学探索发现,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促进脑的生长发育,还能改变脑的结构成分。瑞典的希丁教授和兰盖教授用显微镜观察,认为早期学习能使脑细胞变复杂,并增加了细胞内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他们发现,出生后马上训练其走钢丝的老鼠与未受训练的老鼠,它们的脑细胞存在质的差异。把受过走钢丝训练的老鼠的一部分脑细胞,移植到未受训练的老鼠脑内,结果未受训练的老鼠也能熟练地走钢丝了。所以他们指出:“如果在幼儿时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刺激脑细胞活动的话,记忆分子的核糖核酸就会增加,就能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精神可以变物质,在这里又从一个方面得到了证明。

  由此我想起,在联欢会上,常看见有的人,当人们拉他唱歌、跳舞时,他连连摆手,甚至边逃边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没有一点儿音乐细胞!”(笑)以前我往往把这话当成一句玩笑话,现在想来却另有所思。许多人因为在脑的生长期完全没有接受音乐、歌舞的熏陶和训练,致使脑内确实少了那么一点东西,等人脑成熟定型后,就再也难以生长出这种音乐的成分,所以自然就缺少“音乐细胞”了。(笑)脑的结构和成分因精神生活的差异会产生怎样的细微差别,到底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未来的生理心理学和脑科学去解开。

  在现实中,不仅缺少“音乐细胞”的大有人在,缺少“外语细胞”“数学细胞”“体育细胞”“绘画细胞”等的成人也大量存在,这都可以从早期教育中找到“病因”。所以要使人脑发达、健全和完善,确实不可错过脑生长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适当训练,不然脑生理就会发生“残疾”,而且这种看不见的“残疾”比四肢残疾更可怕!

  总之,要让人脑健康发育,在它迅速生长期的教育训练是决不可少的。

  二、早期教育是开发人类巨大潜能的教育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愚不可及。但国内外心理学界有个共识,即社会上的一般人,包括我们在内,智力潜能仅仅开发出3%~10%。这当然是个估计,是模糊数学,但说明一般人的大部分智力潜能是未经开发而埋没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研究的结果是,仅仅人的记忆能力如果获得充分发展,而且一生好学不倦的话,那么人人都能记住美国国会图书馆内1000万册图书的知识的50倍。这当然又是一个启发极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数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一段话,更令人吃惊,发人深思。他说:“……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这段话想开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从单细胞生命体发展为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人脑,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在人的母体内,受精卵(也就是单细胞)发展为人脑却仅需9个来月?我想无非是因为人的精卵细胞内储藏着人类遗传的巨大潜能。

  为什么从动物祖先进化到现代人,自然界也经历数百万年的岁月,而从只有动物心理水平的婴儿到具有现代智力水平的少年却只要十几年?

  为什么能用短短的时间,孩童的智能发展就走完自然界从动物到人的漫漫长路呢?这也是因为每个婴儿都潜藏着人类历代遗传至今的智慧。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惊呼:人的潜力大得惊人,可惜绝大部分脑神经元早期即被闲置,而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这实在是整个人类的遗憾!

  日本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大和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率代表团来我国考察早期教育,我与井深先生和多湖辉先生曾在上海会晤,进行了交流。井深先生讲了一个故事,我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井深先生说,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曾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是从普通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好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撒在水里;别的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据说西红柿喜欢红光,就给它一定时间照射红光。

  经过这样优良的环境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大成熟后是什么样子呢?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西红柿,一株只有大约不到三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株西红柿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十来个果,而这株西红柿竟结了一万三千多个果,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近千倍!

  井深先生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婴儿呢?如果孩子生下来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再多开发出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人类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然而我们的童年却放任自流,不知浪费了多少最珍贵的年华,致使我们一般人都发展平平。但即使如此,我们毕竟还是接受了家庭自发的早期教育的。我们来到世上,爸爸妈妈就要抱我们,喂我们,对我们说话,逗我们笑,教我们走路。我们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时刻能听到人类的语言,天天看见人类的行为,这些不自觉的早期教育,还是让我们社会化了,把我们培养成了社会人。但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剥夺,那就要发生悲剧了,我们今天也决不可能坐在这里讨论和思考了……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被剥夺早期教育的人呢?有!动物养大的人婴就完全失去了人类的早教,这样的孩子叫“兽孩”。现在世界上已经发现有狼、熊、豹子、猿猴哺养大的儿童,据说已发现了30余个。

  野兽为什么要哺养人的孩子?据分析,有的母兽生下小崽,不幸小崽病死了或被别的野兽吃了,而这时的母兽也有天性的母爱,它要拥抱小崽,要喂奶,以求得本能的满足。于是母兽就会找呀找呀找小崽,找不到时,它也可能到山村里去。如果遇见某家的婴儿没人照看,它就会偷偷叼走,回到自己窝里,当自己的小崽喂养。如果这样,那么这孩子从此就失去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了,他的智能和作为人的行为就将全被埋没。

  目前文献记载的最有名的兽孩是印度的狼孩。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印度狼孩的记录,轰动了世界。

  那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狼群里有两个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有个叫辛格的美国传教士去探险,追踪这群狼。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果然有两只人形的“狼”———是两个女孩。辛格用武力驱赶了老狼,救出了那两个女孩。人们都认为,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

  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估计小女孩大约3岁,给她取名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们虽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全被埋没了。

  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给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人的羞耻感。二不肯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但要人泼在地上,她们在地上舔食。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上睡觉,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五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一切动物都不会笑。你们谁见过狗笑了的,鸡笑了的?(笑)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总之,她们的人性已被埋没,更谈不上什么智能!这完全是由于她们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早期教育所致;相反她们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样她们身上人类的潜能自然就被埋没了,并且几乎不能补偿。

  为了说明问题,我还想举一个事例。中国也出了一个“兽孩”,那是辽宁省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已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孩子,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习”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笑)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管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猪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笑)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用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又是一个失去早教、埋没人类潜能的悲剧。与此相反,我们研究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成长史,只要能找到他们早期发展的史料的,就能证明他们高超的智能和优良的人格都与早期生活经验和教育有关。可惜由于传记作家不懂或忽略早教,往往一笔带过名人们婴幼儿时期的生活趣事,谁知这一忽略却是人才成长史上最严重的失落!

  三、早期教育是对智能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教育的最佳期”这个名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流传到中国来的,它最初的发明人应该说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了。

  劳伦茨的动物实验场所饲养着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天鹅从蛋壳里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天鹅;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它就跟着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总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伦茨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笑)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试验,小天鹅出生时禁止别的动物去接近它,自己也只偷偷观察,这样小天鹅就只顾吃和玩。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它,小天鹅就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也不加理睬。

  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不能印刻,也不可弥补。

  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试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5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7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种现象称为“敏感期”“发达期”或“最佳期”。

  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最佳期呢?我看是有的,例如孩子生下来不跟母亲在一起,半年以后就对母亲不那么亲热了。智能发展也是如此。国外许多人说,语言发展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数字概念发展最佳期是4岁。还说一个人要真想成为天才小提琴手,就得在3岁时开始训练;要当钢琴大师,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说法种种,探索而已,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倒是心理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那就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随之递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达到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50%,8岁时达到80%,8岁至17岁的9年里发展20%。日本的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则认为递减更快。他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0岁时发展最快,也就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也不能发展了。那以后,人就只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留意观察人的成长,就会发现智能发展确实在迅速递减着。那些著名的戏曲演员,不论是唱京剧、越剧还是黄梅戏的,有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实际上他们五六岁就登台表演,而看戏、学戏是更早就开始了,一两岁就跟随父母进出排演场,受到戏曲的熏陶。学杂技也是一样,假如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再去学走钢丝呀,空中飞人呀,那可太危险了,我看非摔死不可!(笑)

  一个人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学方言、学游泳、学滑冰……统统都要在早期有所接触才好,接触迟了就难以深造。我统计了中国和日本的所有围棋高手,他们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正式学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兴高采烈地看成人对弈,那还要早得多。如果到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再从头学围棋,想成为九段棋手恐怕是下辈子的事了。(笑)

  我前面讲到的印度狼孩,由于失去了智能发展的最佳期,对她们教育挽救就太困难了。阿玛拉好一点,因为她才3岁,尚处于脑的生长期。她来到人间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发音、学说话,可惜她没活多长,7个月后就死了。卡玛拉活得长一些。然而正如七田真所说,8岁时人的智力发展已经枯竭,所以卡玛拉的进步实在太慢,教育效果甚微。

  据记载,对卡玛拉训练1年,她才能站起来,只会走几步路,就又开始爬行。教育两年,她才开始笑,只有每天早上当辛格夫人亲热地拥抱她时,她才露出一丝微笑。3年后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经过4年的教育训练和人间生活,才学会说6个单词,这时她已经12岁了。训练5年她才学会用手握勺子喝汤。6年会说35个短句。到17岁死去时,也只会说45句常用的话。

  就连动物能力的发展也主要靠早期。据说要使鸣禽叫得好听,就应在雏鸟时期把它同会叫的成鸟关在一起,让它天天听成鸟婉转的歌声,这样它才能慢慢习得美妙的啼鸣。如果错过最佳期,即使是画眉、百灵鸟,也不会有动听的歌喉了。

  四、早期教育是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人的性格对人才成长极为重要。一个人拥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他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不良性格,甚至沾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我看到有的人性格内向,十分孤僻。接近他时,简直无话可说,令人拘束不安,很是尴尬和扫兴。这是他从小养成腼腆、孤僻的性格所致。

  也有的人不吃海味,不吃肉类,摆着上等佳肴就是不敢伸筷子,大家真为他可惜!(笑)如果勉强他吃,他就会恶心和呕吐。这是从小养成偏食习惯和保守性格造成的。

  还有的人急躁粗暴,夫妻争吵几句就摔东西,盆碗盘碟、桌椅板凳打个粉碎,吵过之后就只好去买。以后再吵,再打,再买,循环往复,自己也痛苦不堪,只恨从小养成了极坏的脾气,难于控制自己。至于坐不下来的,静不下来读书思考的,耐不住寂寞的,这样的人就更多了,甚至有的“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耐心看完一本书……

  我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总不免无限惆怅,从心底里呼唤早期优教,呼唤从小塑造好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灵魂!

  人的性格的基础部分是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按照克鲁普斯卡娅的话说:人的早期经验在他的一生中将留下痕迹。井深大则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养成了坏习惯,想改,要改,但真难啊!而且年龄越大,人越老,性格习惯和思维模式就越顽固,好像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歪脖子树,难以从根本上扶直,强行矫正就会折断,从而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中国有句古话:“乡音难改。”确实如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嘛!还有一句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也是这样。有人在调查统计早锻炼的情况后说:5岁以前懒惰、爱睡懒觉的孩子,一辈子难以坚持早锻炼。(笑)虽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可能绝对了一点,但这话确实反映出真理的指向。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了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看来早期教育在育才工程中的地位确实不可低估。正如马卡连柯估计的:“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终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创造了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她说出了更让人吃惊的话:“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有人曾责问我说:“你讲的道理确实很充分,但我有一点想不通,难道人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才能有所成就吗?如果都是这样,那又怎么解释‘大器晚成’呢?”

  是的,有的人的确是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显示成就的,不过这很好理解,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实际上都是“马鞍型”发展的人。他们都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当然,这种早期教育不一定是读书上学),但由于中期家境不好,受条件限制,他们的发展处于休眠状态,后续教育跟不上而耽误了时日。后来环境转好了,或得到了机遇,他们早期播下的智慧种子在优良的非智力品质的催生下,如枯木逢春般地伸展枝叶,开出花朵,最后才一举成名的。

  例如,齐白石早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因家境贫寒当了木匠,未能进一步深造,但早期获得的文化熏陶及美术爱好并没有泯灭,所以中年以后遇到机会就开始崭露头角,又恰巧得到了徐悲鸿的扶植,最后一举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

  人的任何成就都是不能离开“根”的,早期教育就是生根催芽。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最后才会结出硕果。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