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青春校园正文
漂来漂去的校漂族 你让学校几多烦恼几多愁

http://y.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17:12 中国青年报

  多数“校漂族”毕业后不愿意选择“稳定”,而是把“漂”当成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然而高校却将其视为“自我放逐”……你对此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参与我们的讨论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戴长澜)不少高校的老师与记者交谈时,都说起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通知规定,从2003年起,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与学校签定有关协议,可将档案、户口保存在学校两年,待学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学校为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档案、户口在学校保留期间,学校免收档案保管费,并为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各项服务。超过两年期限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其档案户口转回家庭所在地。

  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出台这个文件本身是好事,对毕业生就业难有所缓冲,扩大了学生择业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烦恼,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不少高校将其视为学生“自我放逐”,并不支持。

  烦恼一:部分学生已对签约产生隋性心理

  湖北省一所重点大学负责就业的老师认为,新政策出台后,不少能就业的学生也不愿就业了。一些学生处于观望状态,对签约非常谨慎,怕签约后遇到更好的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受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影响,信心不足,找工作时消极应战,不主动、不积极,以至失去不少就业机会。

  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认为,目前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是既体面又能拿到高薪。还有个别学生,已经上班工作了,但不办就业手续,学校拿他也没办法。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是对政策的一种误解,对学生不利,因为在大学扩招的同时,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竣。

  烦恼二:实际操作难度大,学校精力有限

  在武汉,不少高校采用了另外一种存档办法:对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学校不提倡将其档案留在校内,一般劝其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或省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免费挂靠。两年期限过后,再由人才中介部门直接将学生档案打回原户籍所在地。

  据了解,这些学校之所以这么做,不能承受“漂族”之累是主要原因。武汉一些高校负责人向记者诉苦说:两年的择业期,学校承担的不仅是存档任务,还要对学生的求职、就业进行跟踪服务,实际操作难度大,学校的精力毕竟有限。

  烦恼三:非就业率增加,有损学校形象

  按照新政策规定,毕业生不管有没有就业机会,只要他不急于就业,就可以不就业,只要未找到正式工作,都可以把档案放在学校,学校不能强迫将其档案转回原籍。但2001年,教育部规定各高校每年都要对外公布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率”由此成为各高校在招生时甩出的“撒手锏”之一。为了维护学校的形象,很多高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时都不遗余力,同时对“保存两年择业期”的政策颇感头疼,大部分高校都是硬着头皮,勉强为之。

  记者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发现:对于“校漂族”,绝大多数高校的态度都很含糊,一方面承认他们的存在,一方面极力证明这些滞留在校园及校园周围的“校漂族”已经不是在校生,对他们也无从了解。某校一位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副校长说:“他们的档案虽然放在学校,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行踪,也不能针对他们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说,从身份定位讲,“校漂族”已经不是在校生,但他们有的滞留校园,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给学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也有学校领导担忧:应届大学生毕业不就业,加上前两年未就业的学生,容易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校漂族”造成“人户分离”,学生想不起学校,学校也找不到学生,出了问题真不好办。再说,老是“漂”着,这些人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目前已出现个别搞高科技犯罪的现象。

  有高校老师提醒“校漂族”,这样做实际上是弊多利少。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宁肯招收应届毕业生,也不愿意招“校漂族”;因此,对没有考上研究生的“校漂族”来说,其就业形势将更趋严峻。另外,由于“校漂族”已经毕业,属于待业青年,学校只是暂时为他们保留档案,不会再对他们进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这期间学生的档案记录将是空白,这段时间不算工龄,将影响学生参加工作后评职称等实际问题。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多数“校漂族”把“漂”当成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用两年时间从容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有好处,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据有关人事部门透露,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两年择业期后,随之而来的高校就业服务措施难以跟上。目前,有不少高校呼吁希望出台新的档案管理政策。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学校教育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承受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精英”到“社会精英”的转变。

相关阅读:校漂族生存状态透析:考研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编辑:稻草人)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哈佛刘亦婷是造假?
·网恋为何如此迷人
·校园光棍一起来脱光
·清纯女生写真(组图)
·大学生不懂得感恩?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