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独一代”:郭敬明VS韩寒 忧郁胜过叛逆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 11:27 新闻午报 |
![]() 读者们承认,喜欢韩寒是因为其“霸道”,而喜欢郭敬明,则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忧郁气质。新概念最早一批获奖选手,周嘉宁的温暖,乱世佳人的苍老,王越的温婉,郭敬明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把这些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郭式忧郁,并且成功两获新概念一等奖。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年轻人,号称“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深深地刻下了这种精神气质。 如果从最开始的地方说起,可能就是从小便处于一个人的境况,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大城市里,父母还经常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外语等等,一个个都进入了补习班、强化班,使得这种“alone”状态维持了整个“独一代”的少年时光。 反思“忧郁”可能令我们严肃起来,为什么忧郁会这么吸引人?胜过了“叛逆”(以韩寒为代表),胜过了“颓废”(以安妮宝贝为代表),成为了中国最有号召力的气质? 精神的匮乏是他们忧郁不安的理由。大人们谈论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总是会摇摇头,摇头并非是叹息80年代的孩子,而是对80年代孩子所生存的背景的叹息——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在此达到了一个巅峰以至于这批孩子往往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迷宫中迷失方向,他们进入的是一个“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在信息爆炸的同时却也失足落入了信息的陷阱里。他们无法辨别哪些东西对他们是有用的,哪些东西对他们是没有用的,或者说他们更容易被那些易于吸收的东西所吸引。正因为他们无法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使他们无法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界,于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了解永远多于对于周围事物的了解,而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了解又远远多于对于外部事物的了解,知识的贫乏导致了精神的悬浮。精神的悬浮容易造成信仰的暧昧。他们不知道相信什么了,什么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只有自己才是最真实的。他们从郭敬明中了解到了自己,并且相信郭敬明了解自己。于是他们对于郭敬明顶礼膜拜,并且在举首投足之间终于把他作为了自己灵魂最后的支撑。 (编辑:稻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