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I成长正文
青少年半数不知张思德源于英雄史观的缺失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 11:25 中国青年报

  夜幕降临,黄土高原上荷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赶回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跑过去当梯子,托起战友换灯泡;回到营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球场上,篮球被战友扔下了山坡,张思德会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跑老远去追猪———这就是刘恒笔下的张思德,一个牺牲60年后被重新演绎的电影形象,一个被公众险些遗忘的平凡英雄。

  说险些被遗忘,是有根据的。电影《张思德》上映之前的一次社会调查表明,知道张思德的占63%,不知道的占36%,知道《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占总人数78%,不知道的占22%。被调查者中,40岁以上的人90%都知道《为人民服务》,有些人还可以顺口背上几句,而2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知道的占一半左右。(人民网)

  事实上,公众对于张思德的认知度,也仅仅是“知道”而已。仅仅像主演吴军那样,这种认知只是局限于毛泽东同志为一个烧炭的小战士题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至少其他更加丰富感人的细节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上了岁数的人,除了《为人民服务》,除了张思德因所烧的窑塌陷而死的主体事件,除了为此开了一个追悼会,恐怕就少有额外信息了。

  我想说的是,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青少年接收的信息量应该早已超过成年人,但他们就是不知道张思德。如果追根溯源,其症结在于我们的英雄史观存在着缺失,以致对于张思德这样的平凡英雄,历史被遮蔽了更多的信息。

  张思德其实就是一名小战士。他的生前故事,因为琐屑肯定没有留下宏篇巨著,也没有人为其立传,留下的那张照片,还仅仅只是在一个窑洞口露出的一张笑脸。朴实而沉默的张思德正如他身后那片黄土平凡普通,而像他那样的战士在当时延安何止成千上万。在张思德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即使是经过刘恒典型演绎的电影《张思德》,仍然是一个最平凡的普通士兵的故事。用刘恒的话说,归结到一点就是善良。(《南方周末》)

  尽管其背后蕴涵着许多关于人的道德、精神信仰的东西(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可是,如果没有毛泽东那篇《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就可能籍籍无名。历史的悖论在于,人们记住了名篇《为人民服务》,而恰恰把著作要纪念的主人公给淡忘了。

  我们传统的英雄史观历来崇拜大节大烈的勇士,慷慨就义的英雄,死难报国的伟烈。历史上文天祥、史可法,近代的刘胡兰、邱少云,以及当代的王杰、欧阳海等英模勇士,哪一个没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哪一个缺乏忠贞义烈的干云豪气?而张思德这样的平凡战士,在关系民族危亡的宏大历史叙事面前,在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惊心动魄的场景面前,就未免显得相形失色,不值一提。

  其实,我们不但需要那些临大事不失节操的忠贞之士,需要迎难而上为国捐躯的英雄,需要挺身而出救百姓于水热之中的义勇,同样需要默默无闻、勤劳忠厚、踏实苦干的普通劳动者,需要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报效国家的平凡英雄。对于前者,我们给予了应有的尊崇应有的褒勉应有的宣传量;对于后者我们却吝于笔墨吝于奖掖吝于日常信息的搜寻和挖掘———如此厚薄,显然与科学公正的史观是相背离的。

  《张思德》的电影艺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观照:平凡的劳动者同样可以成为“主旋律”的“主角”,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就应该多为平凡的英雄立传。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仅是英雄的“演武场”,也应实录普通百姓“浪漫的事”。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特别看点:
·不可错过的美景
·组图:玩笑后的思考
·有些人永不说再见
·娱乐圈四太子和公主
·新生入学十件事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萧亚轩]甩啦甩啦
·[关心妍]负担不起
·[李翊君]逆风顺风
纯情刀郎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