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那些在大学校园里开放的神童们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 16:44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
本报通讯员 唐颖 长沙报道 4年前,年仅12岁的冯昊手捧湖南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到时,引来无数惊诧的目光。经历了大学4年从神童到凡人的种种挫折后,26日,冯昊拿到了湖大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为湖南省年龄最小的硕士生。爱玩足球、电脑游戏,寝室墙上帖满了足球明星的照片,外表文弱的冯昊有着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的爱好。 湖南大学校方称,他将成为湖南大学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冯昊创造这样的“奇迹”,并不是第一次。 神童的奇迹 在冯昊3岁的那年,母亲张燕飞开始按照小学课程给他“上课”。冯昊6岁时,就进了父亲单位的子弟学校(原岳阳市岳北铁中)。 1997年夏天,9岁的冯昊到岳阳一中读高中。 因为特殊,冯昊还养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习惯:做作业的时候,他在会做的题目后面不答题,只写上“会做”两个字,而在不会做的题目后则写上“不会做”。这样的答题方法,经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但检查后发现,冯昊的“答案”确实是真实的。 2000年7月,冯昊参加高考,12岁的他以547分的高分被湖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大一:4门功课不及格 考虑他年龄太小,学校专门给他指定了一个导师。而幼稚的冯昊很难接受学校的关照,认为是限制自己的自由,开始极力逃避。 大学的新鲜感渐渐过去了,生活的困难接踵而至:食堂的饭菜没有家里好吃,衣服没人洗,方便面吃不饱,开水不想打……除了打电游,同学的眼里冯昊是一个小孩;而对于老师,冯昊有着莫名的恐惧,总觉得他们不把自己当大学生看,动不动就打电话告诉他的父母。 “唉,躲为上。”于是,电游厅和网吧越来越吸引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冯昊,逃课成为家常便饭,电游一玩就是通宵,睡眠差,胃口不好,人也熬得面黄肌瘦。大一下来,冯昊有4门课不及格。 大二:继续“混日子” 为了考试过关,冯昊也能在考前突击复习,拿个及格的分数,这样“混日子”持续到大二下学期。 有一次班上组织活动,冯昊无意间听到同学议论自己:刚进校时同学都以他为骄傲,如今却逃课不断,英语四级也没过,还有几门课要重修,神童冯昊不过如此。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冯昊事后承认。从此,冯昊第一次认真坐在教室里听课,第一次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第一次忘记到网吧玩乐。 但他毕竟年龄太小,自制力不够,不久各种毛病又开始死灰复燃。 大三:终于明确学习目的 从大三开始,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开设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成长的活动,让同学们明白将来面对社会如何发展自己。“特别是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和‘学习成本分析’活动,让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社会责任。”大三上学期,冯昊获得了校奖学金,大四各门课程均是优秀,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大的硕士研究生。 冯昊说,他立志3年后考博,有信心成为湖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
王莎 今年春节期间,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 班年仅13岁的鲍宇阳接到北京大学给他寄来预录通知单,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带着种种好奇,我们走近了鲍宇阳。 偏科的神童 自从今年春节期间寒假前接到北大的预录通知书后,鲍宇阳就一直呆在家里自习英语和语文。因为,鲍宇阳一直对化学和数学感兴趣,从初中开始就完全拉下了语文和英语。 鲍宇阳的父亲鲍先生面对外界指责他揠苗助长的言论,很是激动:“他自己主动要学习,难道我阻止他,不让他学习?” 上小学三年级时,该期末考试了,鲍宇阳对父亲说:“爸爸,我没书看了。”鲍先生让儿子去看看语文,鲍宇阳不愿意,鲍先生顺手就把大学无机化学书扔给儿子,没想到,鲍宇阳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一看就看到晚上10点钟,七八天时间,厚厚的一本书,鲍宇阳都看完了。 这让鲍先生看到了鲍宇阳的潜力。所以,鲍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儿子的潜能。鲍宇阳仅用4年时间读完小学课程,初中刚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至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中部,在这里接受了3年的系统教育,其间获得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化学一等奖,以及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三等奖、化学二等奖等多项含金量极高的奖项。 担忧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鲍宇阳毕竟只有13岁,而且,他从小一直生活在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现在,鲍先生最担忧的就是鲍宇阳去北大后生活如何自理。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他应该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他频繁地跳级,这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鲍宇阳的老师这样评价他。 所以,鲍先生担忧鲍宇阳将来在与同学交往,受大同学左右,去接触一些不该接触的东西,例如去游戏厅打电子游戏什么的,这些,鲍宇阳以前没有接触过,就怕一接触就上瘾,毕竟,鲍宇阳还是个有玩心的孩子。
逸名 看到最近新闻里讨论神童的话题时,经常提到科技大学少年班,我真的很激动,也很感谢你们的关注。 事实上,我就是科大少年班的一名女生,今年大五。如果说从外界看来我们似乎有些神秘的话,那么作为其中一员,我很乐意帮你们深入了解一下少年班。 相信大家在报纸上看得更多的是那些最早和最近入学的、在少年班学生里知名度比较大的人,我就不多介绍了。少年班中,更多的是在中科大、在中科院、在国外许多顶尖大学和实验室里读博士,做助理教授。 也许我们的这些成就与大家的期望值相比,还是太弱了一点。但是,毕竟,少年班第一期的学生今年也不过35岁上下,而真正在学术上有大建树,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甚至拿到Nobel奖金,那通常要在40多岁,乃至50岁之后。所以大家且耐心等我们几年,好吗? 身处其中,我深深体会到,不同于别的本科生,我与同学们的大学几年是如何的忙碌,课程是如何的繁重。而如今作为一个毕业班学生,每每回想起自己在这异乎寻常的压力、这“艰辛——努力与付出——小有回收”过程下的成长,总是很想由衷地感谢少年班的教育。
部分少年班毕业生资料: 第二期少年班学生张亚勤,因在数字影像技术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已取得20多项专利技术)和他在通讯技术的发明及领导作用,1997年当选为美国IEEE学会成立110年以来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第二期少年班学生秦禄昌,1999年9月他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2000年11月2日他所撰写的论文——最小的纳米碳管,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他因此被称为“纳米博士”。 第二期少年班学生周逸峰,现是中国科大生物系博士生导师,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33岁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第三期少年班学生钟扬,现在是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32岁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第五期少年班学生骆利群,因在脑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生物学领域的“斯劳恩”奖,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任助理教授。 第六期少年班学生卢征天,1987年考取李政道博士培育物理人才的“CUSPEA PROGRAM”;2000年,由美国联邦能源部推荐,以“原子陷阱追踪分析”,获得“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第八期少年班学生黄沁,26岁任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高级副总裁,现在已成为著名的网大总裁。 95级少年班刘磊同学在读期间,先后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和《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近十篇,其中八篇被SCI收录。 96级少年班学生周非,在读期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两篇论文。论文已被SCI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