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青春校园正文
父母代沟加深 亲情隔膜困扰少年住校生

http://y.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 12:12 新华网

  周五下午是住校生集体回家的日子。记者在成都一环路口等公交车,一辆校车停在体育馆门口。记者注意到,下车没走多远,孩子们就出现了小小的分化,有五六对小情侣模样的初中学生,都由男生很绅士地帮女生拉着小行李箱。女生则乖巧地依偎着男生,脸上满是幸福的优越感。

  也许是公交车久等不来,几对小情侣互相开起了有关“优生优育”的玩笑。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熟练地把“安全生产,提高下一代质量”等含义丰富的词语挂在嘴边。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工作繁忙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40多年前为了方便军队子女而设立的寄宿模式,如今在大中城市渐趋普遍,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拖着行李箱加入了住校大军。北京市教委最新调查显示,北京市小学中开展寄宿制教育的已经达到40所,进入寄宿小学的孩子超过6000人。

  让孩子住校到底好不好,有关争议在教育界一直存在。

  据海南省人民医院对2000名中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住校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学习压力大、竞争性强,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他们中心理异常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走读学生。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说:“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十分有限,一旦群体中出现早恋、厌学、小团体等现象,就极易受到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男生韩威说:“现在周末一回家我就心里冒火,本来学习压力就够大的,但是父母没有耐心听我说心里话,除了给我塞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学习怎么样了。”

  家在泸州的男生王盛说:“爸爸因为生意忙应酬多,一个学期才接我回家一次,他的事业的确很成功,但我和爸爸简直找不到什么共同语言。”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老师唐钟丽介绍说,不少学生反映,周末家长经常开着车带他们到郊外与朋友聚会,一坐下来就是打一天的麻将,无形中冷落了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们觉得回家就是拿零用钱和吃好吃的,和父母的沟通太少。

  记者在采访中也碰到一些后悔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的家长。

  刘超就是其中一位。孩子住校两年多后,刘超发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成绩一样,并没有明显提高,反倒是特别爱面子讲虚荣。儿子同学中不少是家里买了车的,刘超陪儿子坐人力三轮车,离校门还远得很儿子就嚷着要下车,宁愿走路也不愿被同学看到他是坐三轮来的。刘超下决心将孩子转为走读。

  成都的杨全新先生也说:“女儿的住校经历可以概括为‘二大于五’,在学校的5天她都能按时作息,可是周末一回家这种好习惯就没了,蒙头一睡就到中午。刚开始住校的时候,老师的‘家校联系卡’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比如说孩子这周的英语口语不错,但单词记得不够熟练,家长回家要多督促孩子背诵单词之类的。时间长了,可能是老师对孩子太熟悉了,反而写不出新东西了,都是流于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的套话。孩子在校到底表现如何,家长也了解不到太多的细节。”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住校制度本身无所谓利弊之争,关键在于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沟通。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从本学期初开始对住校生实施“导师制”。包括副校长肖华琴在内的20位老师成为高中部住校生的首批导师,导师手机号码都向学生公开。与大学的导师不同的是,住校生导师除了学业的指导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心学生们情绪上的微妙起伏,与他们交朋友,做沟通。

  肖华琴说:“实践证明,学校多组织活动把德育培养贯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现在的孩子个性和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如果一味说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肖华琴老师办公室的铁柜里,保存着一个玻璃罐,里面盛满了粉红色的纸鹤。纸鹤上静静躺着一张纸条。这是一个女生向男生表白心迹的“信物”。肖华琴帮这个男孩保管玻璃罐已经一年多了,连盖子都没打开过,更没有看过那张纸条的内容。导师们相互提醒,要克制人类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隐私,是获得他们信任的关键。

  住校高中生每周仅回家一次,与同龄异性的朝夕相处加上青春期的萌动,是不是更容易成为早恋的“高发群”呢?

  唐钟丽老师透露说,住校生的确容易擦出火花,20多个导师经常聚在一起开会,“碰”出了很多实用的好办法。比如在教室里单向轮换学生座位,定期轮换学生干部等,避免男女同学在长期搭档中产生感情影响学习。其实青春期的好感往往是朦胧而短暂的,如果老师经常用丰富的活动和变换的外环境巧妙引导,学生们接受起来逆反心理就不会那么强烈。

  学校原来的心理咨询信箱设在4楼,学生投信会路过老师办公室。没多久,学校就把信箱搬到一楼楼梯转角边,投完信学生可以像平常一样上楼,没人会注意到。学生投信顾虑减少,有什么事也乐于咨询老师了。

  胡光伟教授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职责很大程度上转移到校方,家长的确是轻松了许多。但是住校生一周只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有限,所以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交流十分重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到学校找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周末回家的时候,也不要只顾着给孩子吃好穿好,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听听孩子内心的快乐和烦恼。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及品德培养是无法替代的。独生子女外表个性早熟,内心却常感孤独和渴望帮助。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或心理上的微妙起伏,应及时疏导,不要说教式地训孩子,最好是给孩子列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减压方法。

  胡教授同时建议,寄宿制学校可多开设有关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学讲座,多创设能让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

  新华社记者周俏春刘大江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闻排行:
·有爱情就一定有性?
·独生子如何面对围城
·女生怀孕就医险送命
·你的内心渴求什么?
·组图:安妮宝贝

:精彩栏目:
X年级  青春校园
Y流行  酷炫生活
I成长 玩转e时代
娱乐多媒体
 
:论坛热帖:
·小女孩的青涩爱情
·那一眼的永别
·苗条MM必看瘦身法则
·处女膜代表了什么?
·我女朋友,呵呵

:新锐论坛:
校园风云 校园连线
贴图画板 搞笑整蛊
鹊桥征友 校园爱情
Y类生存 娱人码头
男生天地 女生部落
·姚明与叶莉爱情故事
·大一新生必做10件事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悉尼奥运会:圣火
·[孙楠]只要有你
·[王菲]Eyes on me
纯情刀郎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