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大学生成自杀高危群体 心理危机干预频遭忽视(2)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7:30 瞭望东方周刊

  自杀高危群体

  社会压力已攒到了临界边缘,几乎每个领域都发生了精神变异事件,影视剧近几年频频涉足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机波及普通大众,已无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可以说,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

  不久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自杀行为不断发生反映出我们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比较低。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是对生命的放弃。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越是名校,学生自杀的越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说:“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迫使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都有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多数情况下,这些中心只是学校的摆设,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这既是传统思维问题,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又是现实经费问题,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并没有在高校完全建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5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还要负责管理、宣传、财务等工作。由于经费和规模的限制,中心只能为本校的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有限的心理咨询。即使这样,来这里咨询的学生也要提前预约。

  “每年来这里咨询的约有1200人次,”聂老师说,“咨询是免费的,而经费就是每年学校拨给的几万块钱。”

  但更多的学生对心理中心的作用表示怀疑,晓岚也找过心理医生,“好像没什么用,他们就是听你说,没有好办法,中国的心理咨询很不专业。”

  社会自杀干预门诊

  很多人都有过心理危机,关键是能否在危机转化成心理疾病之前尽早解决,这需要一些可以依赖的人和机构。老师和学校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不二人选。

  然而,发生自杀事件的学校大多习惯于保持沉默,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谁家出了这种伤心的事,也不愿意大肆宣传。”

  5月23日,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张金金生前的宿舍楼,楼管员说:“我打电话到她们宿舍,我让她下来接你。” 管理员不知道这个学生已经死了一个星期。

  针对程小龙的自杀调查,联合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北京市某领导曾经给学校打过电话,表示这样的调查数据报出来影响不好,学校领导于是找程小龙“进行了亲切交谈”。

  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的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顾及名声的太多,考虑学生成长的太少。四年扩招带来了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学校人文精神的流失,学校风气的浮躁,悲剧发生的时候,很多学校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造成自杀的精神疾病成了公共卫生问题的一部分,心理干预门诊成了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对口部门。

  而对高校中的自杀者来说,心理干预门诊和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是最近的救命稻草。问题是如果这根稻草抓不住,或者这根稻草不管用,他们的希望在哪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瑞先、黄泓,实习记者柴爱新报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