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校园话题 中学语文课本该放些啥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 10:44 中国青年报 |
近来有两则与中小学语文课本有关的新闻热闹非凡——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体育明星刘翔“跨”进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打破了“活人不进教材”的惯例,成了新时代的“榜样”。 一时间,叫好的叫骂的赞成的反对的各执一词。金庸作品见仁见智,刘翔夺金牌举国振奋,原本无可争议,但事关课本、教材,涉及教育,“意义”就显得重大起来。 一位自称做过多年语文教师的网友满心忧虑:“想想那些可能迷失在‘江湖’中的孩子,要知道,那些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义气和因果报应,只会使学生陷入武侠充满暴力意识的空幻世界中……” 有人则立刻反唇相讥:“那《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算什么?!” 而今年16岁正在读高一的中学生小窦,对这些争论有些嗤之以鼻:“选不选根本无所谓。”他说,初中时他就读完了金庸全集,《读本》里的东西他很少看,里面的东西不是考试内容,老师也不一定教。 小窦还不明白,大人们的争论,很多时候不在这件事本身,而在于透过这件事反映了什么,显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像他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有“意义”一样。 深圳市育才中学语文老师严凌君感慨:“为什么学了十几年语文,学生还是不喜欢读书?我们教材的教化色彩太浓了!一开始就是端着一副架子来教育学生,没有打动、感染学生,没有触动心灵。”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道德课。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有同感:“我们的语文教育太庄重,太沉重,太严峻。”领袖报告、涉及复杂时代背景的政论充斥教材,相反,谐趣的、幽默的、亲和的文章,从小学到高中24册语文教材中能找出几篇? 实际上,对于刘翔的争议,也主要是集中在他还如此年轻,谁能保证他以后的生活经历和比赛成绩能否担当作为“榜样”的重任?没有人提出,那篇900字的新闻特写,是不是写得足够精彩? 距今不太远的20世纪90年代末,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还让人记忆犹新。语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除了识文断字之外,还应该给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什么? 在严凌君看来,语文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学生能读通篇文章,文通字顺地写文章,是最基本的功能,但现在却被当成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功能;次之要能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读好书,到这一步就是功德无量了;而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化的传递———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话来说:中小学语文教育要为人打下“精神的底子”。 所以,一两篇文章入选教材,才能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和争论。所以,当有评论欣喜地认为,金庸小说入选《读本》表明了“在教材编选上的一种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读本而已,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所以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难以改革,别说跨出一大步了,动动脚趾头都要出汗。” 的确,互联网时代,不被选入课本的东西对于学生就不存在了吗?网友“村里来的人”说得明白:“孩子终将会有自己的一双眼睛看世界,它的样子不只是课本告诉他们的。你们不能捂上孩子的眼睛。你们也捂不上。”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谈到如何提高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 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也有过类似的妙论:“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叫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 也许,只有当我们的学生首先能体会、享受到这种阅读的自由与快乐时,才能再谈及其他。 (编辑: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