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北京四中校庆专题 > 正文
德国之行

http://y.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19:52 北京四中网站

  作者:北京四中赴德访问团

  初春时节,我们北京四中师生一行十六人告别了鲜花烂漫的北京踏上了访问德国的旅程。带着了解世界,宣传中国;锻炼自己,学习他人的目的我们来到了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帕特伯恩市的莱斯曼完全中学,与该校师生进行了短期友好交流。在此期间,我们在学校参观、听课,了解德国教育;住在德国家庭,亲身体验德国生活;游览帕特伯恩市、科隆市,参观德国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初步了解德国的文化经济情况。通过此次访问交流,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东西方的差异,并且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探讨。同时我们的亲身体验也纠正了许多我们以前对西方教育的不实之认识。

  关于教育体制

  在德访问期间,负责接待我们的安教授和莱斯曼中学的校长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德国教育(主要是中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些介绍,我们了解到德国人对人才的看法与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人才总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着高深的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只有他们才受人敬仰和崇拜,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在德国人眼里任何一个人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出类拔萃的、能人所不能的人既是受人尊敬的人才。正是基于此,德国的教育体制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求知需要。在德国,学生可以在中等教育I阶段选择上完全中学,毕业后继续入大学深造;也可以选择实科中学或主体中学,接受职业教育,为接受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或就业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在求学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学习方向。德国著名的企业家,欧洲最大的计算机创始人,莱斯曼中学的毕业生,海因茨·尼科斯道夫就是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入莱斯曼完全中学的。此外,在中等教育II阶段,学生每年都能获得一张毕业证书,以方便他们转学或提前就业。这样灵活的教育体制为社会领域提供了专业对口的受过良好训练的专门人才。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充分享受自主权利,充分发现自己之所长,学习起来积极主动。与我们的学生相比,德国的学生对未来所报的理想比较实际和平实,有个人特色;而非好高骛远,不实事求是,千篇一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教师。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德国,教师是一个高薪职业,是一个人们向往的职业。与他们的高薪高地位相当的是他们要在完成四年的普通大学学习以后再受两年的专门训练,然后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而且每位教师必须承担两个学科的教学(这在我国是难以想象的)。总之,严格的培训和优厚的待遇使德国能够保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关于课堂教学

  在莱斯曼中学短暂的访问期间,师生们分别听了德国、英语、法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计算机、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亲身体验了完全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在中国大班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大部分时间为教师为核心;在德国小班授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堂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国,教学以知识体系为纲,要求学生通过解题运用并掌握所学知识。整个知识体系完整,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锻炼不够,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不足;在德国。教学以实际问题为纲,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应掌握的知识;课堂教学生活活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但课堂进度慢,效率低,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基础知识不扎实;但学生阅读量大、知识面广。显然不同的国情和要求决定了不同的风格,我们无需非得分个高下,但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对方灵活实际的方法,把它和我们的国情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教学。

  在莱斯曼中学听课的过程中,师生们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直抒己见,一派热烈景象;与相相反,在国内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们低头不语却是常见景象。我们的学生过分在意对错,总怕丢人现眼。但遇到容易问题又不屑去考虑。总之中国学生不勇于也不善于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总习惯于被动接受。这一方面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化;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另一方面与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有关。在我们的教育中分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太习惯于通过分数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凡事都希望有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而老师们也确实经常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德国的学校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考察并不着重于对具体知识细节的掌握,而是在于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因此德国学生很习惯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象我们的学生那样每天忙于做那无数的练习册。

  关于学习压力

  到德国以前对德国的学校教育有所耳闻。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学生生活很轻松。每天只上半天课,课堂学习内容十分简单,课后又没有作业,没有一点儿压力。真是羡煞了中国学生。实地了解后方知并不尽然。的确,德国学生确实每天只有半天课,但课时并不比我们少很多。以莱斯曼中学为例,从早晨7:50到下午1:00学生每天上六节课。下午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学生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为课堂讨论准备材料;为发展自己的多方面才能参加课外各种文体俱乐部的活动等等。由于学生平时的表现很重要,所以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高、希望出类拔萃的学生来说这段时间并非轻松愉快的休闲时光。和中国学生相比,德国的学生考试压力小,但并非没有压力。用我们学生的话来说德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要超出中国学生,因为中国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考试,因此只是考试前后紧张,压力只是一时的;而德国学生要一贯表现出色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压力始终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表现的方式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罢了。而就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而言,德国学生的课本并非向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些学科甚至超出了我们,特别是英语科。

  另外,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被学校和家长都安排好了,学生只管学习不用操心其它的事情;而德国学生需要自己选课,自己安排课表,这样虽能避开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但自己必须考虑到将来读大学的专业,换句话说的考虑到自己的前途。这样的潜在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不小。 同时大块的自主时间对于那些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他们往往无所事事,无聊地在酒吧和所谓的聚会中消磨时光,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

  关于学生课余生活

  和中国学生一样,德国学生课余也参加这样那样的课程的学习。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参加的大多是补习或提高性的文化课程;而德国学生主要参加音、体、美,甚至烹调等家政课程的学习。中国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往往是家长的安排,或者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而德国学生是出地自愿和发自内的喜爱。

  关于

家庭教育

  在西方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互相称兄道弟的现象在国内人们早有耳闻,这次和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大家,特别是学生们终于有了亲身体验。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德国家长对孩子的平等态度,对孩子意愿的尊重却是一点儿不假。孩子选课,学习等事,家长只给建议不下命令。生活上注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从不事无巨细都包办代替。即使对到访的中国学生也是如此。 德国是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但家长仍很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观念。如有的家庭虽然是中产阶级,收入不低,但家里的孩子十几岁了地居然几乎没穿过新衣服,都是拣兄弟姐妹的。这与国内许多家长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名牌的做法真是鲜明的对比。 在德国家长们还鼓励孩子打工挣钱。有些接待中国学生的德国学生就在努力工作,准备攒钱到中国来旅行。也许孩子们正是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才更懂得珍惜。

  不过德国家长对孩子的宽容有时也实在让中国人不能理解。我们一行刚到莱斯曼中学的时候非常吃惊地发现一些学生模样的,有的甚至仅仅是初中生的模样的人在街上堂而皇之地抽着烟,以为这些是社会不良青年。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普通学生。原来在德国,学生只要不在校园内吸烟,老师是无权制止的。于是就有了很独特的校园一景:每天清早许多学生早早到校,不进校门,而是聚在校门口抽烟聊天。此景真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在中国,学生或孩子抽烟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件大事,无论如何也会被坚决制止的。然而德国家长依然是一副不干涉的态度。他们只告诉孩子这是不健康的,至于孩子是否还继续吸烟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关于社会生活

  这次到德国访问交流有幸住在德国朋友家中,于是大家对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德国人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这一点果然不假。他们对待工作,无论重要与否,都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比如带我们去计算机公司参观的Simon。他平时在家就是一个爱和家长斗嘴的、懒散小伙子。可当他带我们外出参观时却判若两个。一路上不停地清点人数,十分认真;参观时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再比如接待中学生的一德国女孩,她既抽烟有喝酒,是我们中国人严重标准的坏女孩。当她谈论起自己打工所在的超市一脸的自豪,就像在谈论自己的生意。他还能向行家似的向你介绍如何摆放货物才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更多的商品……。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不过德国人给人印象最深,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对

二战反思的态度。对于德国在二战中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德国政府和人民从不回避,而经常反省。每年国庆时,德国领导人对全国人民发表演说时总是要提到德国人在战争中所犯下罪过,提醒人民要避免悲剧再次重演。同时政府还积极教育青年人要记住历史教训,努力为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就在原纳粹党总部所在地,定期举办世界各国青年的联欢会,各国青年共同举办音乐会、讨论会等,以各种形式倡导各国团结和世界和平。

  关于对中国的认识

  在于德国人的交往中,大家都体会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有也只是对于中国的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的了解,或者是从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获得的片面的甚至是实的信息,而对于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建设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知之甚少。这时的大家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向所遇到的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并真诚的邀请他们亲自到中国来看看。

  总之,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师生们开阔了眼界,接触了不同的文化,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发现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这许许多多的收获将会给师生们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这种交流活动使得中国能更多的更客观的为世界所了解;也使得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更加了解世界,对各方都有很大的益处。希望这种友好交流能够越来越我。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