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北京工业大学45周年校庆 > 正文
四十五载创新路跨越梦想 北京工业大学校庆巡礼

http://y.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1:44 中国教育报

  燕山青青,岁岁芳草绿;巍巍学府,昭昭日月新。伴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在首都东南的天空下,一所高校正以其朝气蓬勃的活力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向人们展示着新的姿态,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被评估专家誉为“地方大学‘211’工程建设成功典范之一”的北京工业大学。

  创建于1960年的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四十五年风雨历程,四十五载拼搏开拓,几代北工大人励精图治、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今天的春光明媚,收获了光荣的梦想。现在,学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硕士点5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4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授权学科层次与数量居全国地方院校前列;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11个。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正式跨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回首四十五年的流金岁月,探寻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工业大学几代人用智慧与勤劳谱就了今天的华美乐章,用自信与创新篆刻出当下的辉煌业绩。

  践行办学新理念 打造教学名品牌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遵循“踮着脚、够得着”这一朴素的办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校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按照“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办学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积极变革和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京工业大学一直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置于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无论是“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还是“实践教学一条线”,教学理念在不断深化,学生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却始终如一。“九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面向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公共基础教学、工程设计训练、机械基础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环境与热能工程、经管学科等10个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良好平台。

  磨杵成针,琢玉成器,工大学子没有辜负学校的殷殷厚望,他们在诸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众多国内外赛事频频折桂、屡获佳绩;而由该校学生制作的《龙之传说》、《Squirrel Attack》两部作品更是蝉联了微软“创新杯”渲染技术专题竞赛04、05两年度的全球总冠军,为国旗增色,为校徽增光。

  近年来,学校围绕树立教学品牌,积极打造精品工程,开展了以“名师、名专业、名教材、名课程” 为主要内容的“四名工程”建设,聘请知名教师来校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同时鼓励交叉学科专业和目录外新专业发展,利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通过这些方法和渠道,学校在教学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北京工业大学有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9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15本(套)北京市精品教材、1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四名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品牌的含金量。

  才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多出教学研究成果,特别强调基础课教师加强教育法、教学法的学习和探究,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力度,积极营造教学研究氛围。2004年学校共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6项,二等奖21项。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社会呼唤高层次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在本科教学不断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达到4600余人,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2003年以来,学校已获得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服务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别是满足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北京工业大学将在2006年招收60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直接为

北京奥运会服务。

  桃李盈门,芝兰满室,教学观念的更新及精品工程的打造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潮头勇争先 融入首都促发展

  早在80年代,北工大就以开发研制国产化单板机在国内闻名遐迩。如今,学校更是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北京的交通规划、公路石方爆破工程、大型奥运场馆建设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激光加工工程、新型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新型焊接技术在铁路西客站工程上的推广与应用等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了如奥运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奥运交通规划、城市抗震减灾技术与应用、北京水系的规划与治理、北京新材料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在2005年4月召开的国家科技大会上,北京工业大学“镧钼等热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8月,北工大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第一承担单位,副校长张泽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北工大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但要见之于理论,更要见之于实际;不仅满足于成功孕育,更注重其生长后劲。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源头、成果转化孵化为依托、新型产业化项目为主导,结合学校自身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了科技研发、中试孵化、成果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研发区、孵化园、软件园、产业园“一区三园”的产学研发展构架和运行模式。通过积极与政府和企业沟通、推广与合作,大力促成项目的产业化,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项目已通过孵化转化、走向产业化阶段。以北工大光电子技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半导体发光管外延片设计、生产技术及半导体发光管芯片制造技术为例,该项科技成果通过北京工业大学智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进行产业化研发,现二期扩建项目已落户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据预测,到2006年,可实现年产外延片5万片、管芯5亿粒的规模。

  在科教兴国的大战略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校重要职能之一的科学研究工作,已日渐成为创办高层次大学的关键所在。北京工业大学勇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近几年来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等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科研成果1000余项。2004年度,学校科技经费共计2.66亿元,总额位居北京高校前列;共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专利授权50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4位,国家三大科技奖励3项,在全国高校位居第12位。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正在用事实证明:经过多年科技工作的积淀,北京工业大学已经逐渐突显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人才强校纳贤士 资源整合建梯队

  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抑或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求贤若渴的北京工业大学高擎人才强校的大旗,面向社会伸出橄榄枝,以优越的人才发展平台、海纳百川的大家气度吸引着各路英才加盟,左铁镛院士、张泽院士、李京文院士、曾毅院士、周锡元院士、张杰院士、张在明院士、沈昌祥院士等一批学界名师汇集北工大。在大批引进人才的同时,北京工业大学还十分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重视现有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科研队伍,学校先后有三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一人被教育部聘为200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花开一枝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北京工业大学十分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在依靠人才抓团队的建设理念下,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科研团队建设需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整合、规划、完善科研梯队建设,一批技术雄厚、科研实力强的团队脱颖而出:如以左铁镛院士、周美玲教授为首的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梯队为例,该梯队近五年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有2篇博士论文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部级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再如以周锡元院士为首的抗震及防护学科梯队,将城市与工程抗震减灾与结构减震控制、结构可靠性分析、诊治与维修加固及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及设计技术作为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立交桥、体育场馆和CBD重要建筑提供抗震减灾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目前已建成一支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较高威望和学术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年龄和梯队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造诣较高的创新型团队。

  如今,北京工业大学已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全职院士8人,双聘院士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北京市特聘教授10人,有国家、省部级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达33%。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育才、选才、用才的良好和谐发展环境已经形成,许多优秀人才在这里施展他们的才华,贡献他们的力量,用他们的勇气与智慧绘制北京工业大学的美好蓝图。

  高擎德育工作旗 思想教育谱新篇

  今天,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采用传统的简单说教模式已经难以奏效,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努力为学生熬制一碗

心灵鸡汤。学校转换以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姿态,改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坚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推行生动丰富的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学校以“无人售报”为契机,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通过体验身边小事、内省自身行为的方法,使“诚信”这一抽象的道德观念具化为学生的实际言行;为畅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北工大先后在学生中间建立了约谈和接待日制度,由与学生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部六大部门组成联席会,定期和学生约谈或接受学生来访,新颖而务实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了提升学生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学校在学生社区又特别设立了直属学生党团支部,为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夯实基础;为充分发挥“两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较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生活实例诠释理论内容,并结合课堂演讲、团队专题作业展示、网络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北京工业大学在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完善德育工作机制的过程中,将德育队伍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委在建设各学院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工作中,认真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的教师进入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不断充实到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线;此外,学校还通过人才引进、学历进修、双语出国培训、国外短期考察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两课”专任教师和专职德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学校在班主任、辅导员的招聘和培养模式上也力求形式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所突破,以2005年为例,北工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生专职辅导员,将脱颖而出的18名重点高校应届硕士研究生吸收到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中来。学校通过这种创新途径优化结构,充实了德育队伍力量,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

  塑魂塑能铸就人才,育人育德锻造精神。多年的辛勤耕耘,北京工业大学德育工作成果斐然。200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2003年学校又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2年12月,学校率先被授予北京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重点建设示范单位。

  春华秋实,玉汝于成。回顾四十五年的发展道路,工大人从未停止过进取与追求的步伐。在“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鼓舞下,创新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动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机遇,工大人努力把握;面对挑战,工大人勇敢面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的工大人正朝着全面建设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继续努力,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李四平 王锋 刘玮 刘冰)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