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解放日报:有内涵才有魅力 对话复旦秦绍德教授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0:43 解放日报

  约定了采访,早在几个月前。但时间总是一变再变——实在是因为秦绍德博士太忙了。几天前,终于接到电话:“来吧。约定的对话,我是算数的。”

  就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

  解放周末:刚才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校门口停着一辆观光车,还有接待处,这是为校庆安排的吗?

  秦:是的。9月是复旦校友返校月,一批批校友陆续回到了母校。我们专门购置了4辆观光车,为老校友提供服务。你们没来得及到校园里去看看,只要到校园里走一走,就会看到许多复旦校友的身影,五六十岁的、七八十岁的、白发苍苍的都有。他们在校园里流连忘返,感慨万千,每个人都是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解放周末:看得出来,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情非常深。

  秦:对他们来说,母校就像家。现在,刚刚建成的校史馆每天人流络绎不绝。学校几百个教室已经全部借出,学校招待所和附近宾馆也早已订满了。估计到这个月24日校庆那一天,场面会很盛大。

  解放周末:校庆的影响力不仅在校园内吧?

  秦:校园外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杨浦区一直把配合复旦大学搞好百年校庆当作一项大工程。市领导也非常重视,认为复旦校庆不仅是复旦的事,也是上海的一件大事。

  解放周末:我们感觉到,不仅在校园,在上海、在全国,复旦百年是人人皆知的。

  秦:是的。24日那天,280多位国内高校的校长将出席校庆庆典。

  解放周末:如果把视线拉到国际上呢?

  秦:说到国际上,9月20日,第九届复旦世界校友会在无锡召开,300多校友代表世界各地的81个校友会,从全球各地赶来,22日校友会结束后,他们又全部移师上海。24日的校庆,110所国外大学校长也将出席,其中有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长。北欧22所大学组团来复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18所大学的负责人也将一起来到上海,此外还有……

  解放周末: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么多的国外大学校长出席一个学校的校庆,确实是非常少见的。

  秦:可以这样说。

  解放周末:那么,复旦校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秦:这是复旦师生一百年奋斗的结果,当然也与校庆的定位有关。

  解放周末:什么样的定位?

  秦:“庆典为体,学术为魂。”100多项校庆活动中,60多项都是学术会议、论坛。我们在校庆年中设计了四个高潮:元旦启动校庆活动;五月举行国际化高层次的“上海论坛”;九月进行校庆大典,同时还有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十一月举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

  解放周末:如果仅仅着眼于庆典的喜庆热闹,仅仅追求场面的气派宏大,那么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就同一般企业的庆典没什么不同了,又是一个

嘉年华

  秦:对,复旦的庆典年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深深水静静流,这是一种气质

  解放周末:我们觉得,人们之所以盼望校庆这一天、关注这一天,这和复旦这所百年名校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秦:“复旦”二字,源出于《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它是中国创建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是历史上民间集资、社会公办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像这样走过百年的高校是不多的。经过一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构筑,复旦大学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解放周末:这种气质,从复旦学生的身上就可以看到。记得今年五月我们采访来参加“上海论坛”的复旦杰出校友、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他说,外国友人用“柔软而坚定”来评价他,而他认为这是复旦所赋予他的特质,复旦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柔软而坚定”的。

  秦:说得好。“柔软而坚定”,这是一种气质,是魅力的表现。这种“柔软”是一种秀丽,安静、淡然、不喧哗、不张扬。

  解放周末:这个“坚定”又如何理解?

  秦:我认为,坚定是一种力量,一种气概。有时它是“爱国”,有时它是“团结”,有时它是“追求”。说起复旦这所大学,就是一百年前马相伯先生在一批爱国学生的支持下,与教会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斗争,追求独立而创办的。复旦学子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23位学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解放后,复旦学生又踏踏实实学习,为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这些不都是一种坚定,一种力量么?

  解放周末:当“柔软”遇到“坚定”,就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秦:是啊,就好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

  解放周末:这个比喻内涵深远。

  秦:复旦学生是志存高远的,但又是脚踏实地的。复旦学生既有争先精神,又有务实精神。复旦自1905年创建以来,“不争一流,非为复旦”的精神就成为复旦人的共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复旦人共同的话语。

  海之为大,因为胸怀

  解放周末:如果说学生是“深深水静静流”,那么复旦应该是一片海。

  秦:海之为大,是因为胸怀。

  解放周末:让涓涓细流汇成洪流的胸怀。

  秦:“不排外”是复旦的一种特质,复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教师、学术流派。

  解放周末: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就是从浙大过来的。

  秦:对,还有谈家桢先生、谢希德先生……都是从外校或从海外回来的,数不胜数。而刘大杰先生、周谷城先生却是复旦“土生土长”的。

  解放周末:大师云集,难免有碰撞。

  秦:有碰撞,但是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共存,不同的学术意见可以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压制,互不干涉。

  解放周末:学术争论是不是都挺温和的,如同和风细雨?

  秦:不,有时也非常激烈,面红耳赤,各执己见。但不会极端化。复旦人知道学术研究总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所以既有追求立意高远的学术气度,也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朱东润、刘大杰两位先生就都曾与一位文史大家有过学术论争,他们两位从容、大度的风范赢得了学界称许。

  解放周末:君子和而不同,甚至对异质的声音都能够包容。

  秦:是的。复旦人是有主见的,有时很难达成共识。但各种观点相互制约,却使学校保持着整体的理性,不随意,不偏激。求同存异才能形成海洋嘛,复旦就是这样一个海洋。近几年来,我们用各种方式引进了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解放周末:但是最近一则有关复旦的新闻,内容恰恰跟您说的相反。它说复旦今年的招生中,上海学生的比例高达63%,越来越本地化了。复旦已经成了“阿拉复旦”了。

  秦:这个数字不准确。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地说,复旦的招生比例中,上海学生没有超过50%。有人说复旦地处上海,受惠于上海,是应该多培养本地学生。这种意见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为上海多招外地的优秀学生,毕业后一样为上海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反馈上海。所以,我们把10%的招生机动指标全都投向了外地的优秀学生。

  解放周末:这么说,这种“阿拉复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秦:复旦大学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一走进校园,不管你来自何方,都会自觉地说普通话,甚至两个上海同学说话时,也会考虑到外地同学的感受,不说上海话,改说普通话。

  解放周末:其实复旦不是一所狭隘的学校。

  秦:是这样的。那种“阿拉复旦”的议论其实既不了解复旦,也不了解上海。复旦没有狭隘的地方观念,从100年前初具办学规模,到现在跻身国内前列、迈向国际一流,都离不开复旦人广取博采的恢弘襟怀。而上海本身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上海从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就是一个不断兼容并蓄的过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上海的精神,也是复旦的精神。正是这种开放与宽容精神,才造就了今日的复旦。

  复旦也是一个广袤的世界

  解放周末:我们知道,复旦大学的定位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秦:不错,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复旦的教职员工和广大同学,都有一种“国际性”。

  解放周末:这种“国际性”应当体现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中。

  秦:是的,复旦是全国最早向国外输送

留学生的大学之一。上世纪80年代,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就有一大批优秀学生负笈海外,现在都成为当地科学研究的栋梁人才。比如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张首晟,就是复旦物理系的学生。

  解放周末:国际化的关键是要走在前列,抓住先机。

  秦:是的。我要讲一个细节:80年代出国留学要有推荐信,当时的校长谢希德是来者不拒,这个学生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她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不错的,她都乐意写推荐信。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优秀人才都流走了,怎么行?应该设关卡。谢校长说,不能这样做。现在看来,她是正确的。

  解放周末: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只有你率先走出去,向世界学习,才能让全世界认识你,认识复旦。

  秦:出去的人才,当时确实是给别人“用”了,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文化。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不是有好多都回来了,都为国服务了吗?

  解放周末: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迅速把自己纳入国际对话空间。

  秦:对,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跟国外的交往渐渐增多,越来越频繁。从美国前总统里根到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从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到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多弗,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到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从交往理论的创立者哈贝马斯到结构主义的肇始人德里达……这些世界级重要人物都造访过复旦,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解放周末:那么,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复旦的国际化步伐迈得怎样呢?

  秦:复旦的外国留学生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多的,有4000多人,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前不久,20层的留学生楼刚刚竣工就已经住满了。现在我们和全球140多所大学交流往来,其中战略重点有30多所大学。每年接待的海外学者有8000多人。

  解放周末:一方面要请进来,一方面也需要走出去。

  秦:目前,复旦每年到国外去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的教师有1000多人,青年骨干教师大部分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此外,每年还有约650名在校学生被派遣到国外去交流。至于毕业后到国外深造、工作的复旦人更是数不胜数。

  解放周末:听说复旦还鼓励教师用英语授课?

  秦:是的,我们不惜重金购买了

哈佛大学的全套英语原版教材,准备开设英语授课课程,目前这个比例是5%,还远远不够,我们准备上升到10%。

  解放周末:说了那么多的国际化举措,那么国际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秦:我们必须承认,办大学,西方国家是先行者,最好的大学还是在国外。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而这些都是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到的。比如复旦现在实行的通识教育,文理学院制,都是和国际接轨的。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复旦要和国际接轨,就要把自己放置在全球化的坐标上?

  秦:复旦本身并不大,但复旦是一片天地。复旦的校园没有“围墙”。无论是走进来的还是走出去的,都在精神上扩大了复旦的容载量,把复旦和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旦也就是一个广袤的世界。

  一切皆源于内涵

  解放周末:我们谈复旦百年校庆,谈到复旦的“深水静流”,谈到复旦的“有容乃大”,再到开放、国际化的思想理念,一路说来,似乎越来越接近复旦的精神内核了。

  秦:前面所说的校庆的吸引力也好,复旦的气质也好,魅力也好,说到底,都是复旦的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解放周末:这让我们联想到,您以前曾经谈到复旦大学1993年获得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冠军,轰动一时的事。您说,这次辩论赛造成了令社会炫目的光芒,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辩论赛使复旦的能量在一刹那集中在一个点上迸发出来了。

  秦:是的。当时复旦从组织到选拔、到培训,都集中了全校的力量,全校的智慧,因此才能非常有把握地获取冠军。正是因为体现了复旦的精神和品格,所以才有那样的轰动和辉煌。

  解放周末:从这点可以看出,“复旦精神”意蕴非常。

  秦: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金之大之谓”。换句话说,复旦的精神内涵是深深地扎根于复旦的百年历史之中的,这令复旦人非常自豪。

  解放周末:从历史的积淀来看“复旦精神”,也许可以有更深刻的感悟。

  秦:对。复旦诞生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刚刚废除科举、开启现代教育的时候,成长于外侮内乱不断,风雨飘摇的环境之中。一部复旦史,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追求爱国民主的奋斗和追求学术自由的努力,交织成复旦的历史。没有由历史而来的性格描述和特征概括,“复旦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解放周末:而历史赋予复旦的爱国、奉献、求实等精神,其实也为复旦将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可以这样理解吗?

  秦:对,我们的发展思路就是以内涵发展为重点。而内涵,一个是刚才说的精神,还有一个是实力。光有精神,没有实力也不行。

  解放周末:实力是不是指质量和水平?

  秦:对。尽管在扩招的要求下,复旦的学生人数达到3万人。但复旦并不一味追求规模,我们认为,质量和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复旦应该成为精品大学。我们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步。从学分制改革,到开设转系通道,从文理交叉,搭建大文科大理科平台,再到现在的文理学院,一系列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解放周末:那么,复旦培养人才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秦:一些学校培养学生,重技能不重基础。我们认为,一到岗位就上手不是复旦所追求的,复旦培养的不是这种学生。复旦追求的是“有后劲”,复旦学生应该是受各行各业欢迎、将来能挑大梁的栋梁之材。

  解放周末:也有人建议,复旦为什么不办些实用性的专业,什么红火就上什么。

  秦:复旦不做盲从的事。人家有的我也要有,越多越好———哪有包打天下的事?我们瞄准的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尖端领域,没有准备好,就坚决不做,绝不匆忙上马。

  解放周末: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秦:对。复旦走过了一百年,这一百年不仅是一个深远的历史纪念,还是一个力行进取的机缘,希望更是一个新的辉煌的起点。

  作者:高慎盈 曹静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