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准备全攻略:寄宿生如何适应校园环境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20:30 新闻晨报 |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或者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氛围,选择让刚升上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在学校寄宿。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本来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何况是刚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的孩子?因此,如何使这种不适应状况减到最低?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做些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大同中学杨明华校长,进才中学、建平中学的师生,在与室友的相处和消费等诸多方面,给大家提点建议。 关键词:宽容、团队意识、为他人着想 对于刚进入初、高中学校的新生而言,如何处理好宿舍同学间的关系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家时,家里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在宿舍里,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作息习惯都不一样,没人会顺从你,如果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矛盾就很容易产生。关灯、讲话、打扫等一些小事都会成为矛盾的导火线。因此凡事能以集体为中心,待物处事宽容点,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非常重要。 本地学生群像录 群像1“赖床大王”须养成正常作息规律 肖丽(化名)是个赖床大王,她从来不自己调闹钟,以前每天早上都需要妈妈三催四请地叫她起床,每天到学校都像打仗一样,早饭车上解决、下了车狂奔进教室是她一贯的做法。 点评:对于习惯赖床的同学,一定要有意识且有计划地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因为寄宿生每天的作息时间都是相对规律的。在家偶尔可以玩到深更半夜睡觉,但寄宿在学校,每天起床、熄灯以及进入寝室的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为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一个凡事皆有计划和规律的人。 群像2“ 吴成是家中的“小皇帝”,平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气日子,扫地抹桌子这种事情从来和他没有关系。即使偶尔他兴致高昂地提议要来打扫卫生,也会被爱孙心切的奶奶予以阻止,“有钟点工呢,你还是好好做作业吧。” 点评:越来越多的4-2-1家庭模式让独生子女几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寄宿生生活、学习的寝室环境却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对于寄宿生来说,想要生活在干净还是邋遢的环境中全靠自己的一双手。 群像3 独生子女须走出自我、融入集体 从小学开始,诸伟就在妈妈任教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念书,一直都生活在妈妈的羽翼之下,内向的他平日里一直埋头学习中,和其他同学来往并不多。考入寄宿制高中后,他生怕自己和其他同学搞不好寝室关系。 点评: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确实相对较弱,因此建议学生们进入寝室生活之后,能够逐渐让自己变得宽容起来,不要拘泥于一些小事。万一发生一些矛盾,可以向班主任或者宿管老师反映,由老师出面调解。 外来学生群像录 克服生活与言语障碍,融入本地学生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因为求学来到曾经对他们是陌生城市的上海,初来乍到的他们,该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两位过来人谈了他们的几点建议。 过来人1:杨阳,来自江苏张家港杨阳是去年考到上海的,初来上海的他有过一段不适应期,回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海男生的性格他并不是很欣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过于斯文,两个人有不同意见时,半天无法解决,“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倾向于爽气的解决方式。”杨阳说。 再就是言语上的不习惯,同学间常用上海话交流,他一开始听不懂,不过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倾听,现在基本上已经能够听懂。 过来人2:王刚,来自山东相对于张家港,山东离上海远得多,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更大。因此王刚的适应期也相对较长,前后足足大半年才适应。 山东随处可见的大蒜、大葱在上海很少看到,食堂里的菜也很少会做这两种,而且上海的菜口味偏甜,让他很不适应。不过时间一长,口味也慢慢习惯了,发觉那种带点甜味的菜也不是特别难以接受。 言语也是一大劣势,不过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周围的老师、同学请教,他们会很热心地帮助你。 (作者:晨报记者 王婧 李芹 实习生 邱晓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