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北大附中45周年校庆正文
阳光·成长·情感--我生活道路上的三重奏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6:16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59届(初) 谢昕(义方)

  离开母校已是36年了。漫长的岁月洗不掉我的眷念,至今在我身边珍藏的编有学号的全班同学名单、像片、荣获的运动员徽章、证书和奖状,这些可以追溯往事的东西,每每看到它,师生的情谊,学友的情感,便让我追念不已。初中时代离我已十分遥远了,但在我心里,却留下了一片片灿烂的阳光,在我生活走上独立的里程碑下,蹦满了我成长的足迹。

  我常常回想起的是教我历史的班主任韩维纯老师,她学识渊博,和蔼可亲,有一颗慈母的心。在课堂上,她情绪饱满,语言简洁流畅,教学深入浅出,往往从一章书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她论古说今,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集体活动中,身先士卒,言传身教,对同学的缺点总是耐心启发诱导,有时也会“情在不言中”。悉心教我们如何做人,她把母亲一般的爱献给了我们,使我感到她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就象妈妈一样重要,正是她育人“润物无声”、“舍已照人”成为我长期从教学习的楷模。

  我还常常回想起陈刚白老师,他教我们政治。我对他的印象最深:中等个、清瘦、稳健、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说话慢条斯理还带有南方口音。我十分喜欢上他的课,他讲课条理清楚,分析精辟,论理深透。每堂课他总是微笑着用温和的语调表述极深切的情感,甚至用第一人称把自己的恩情柔进去。课上气氛十分活跃,以致我们有时忘记已经下课。我感受到上他的课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并及时将有哲理性的话记录下来,引用到作文上。如今,我在给学生讲课时,也不自觉地模仿着当年他的讲法。

  我十分怀念教我语文的沈礼芬老师,她曾是我的班主任。她端庄、文雅、诚挚、善良、但又是一位严师。她讲课认真、通俗易懂,把修辞学、应用文、古文都讲活了,有时讲一篇古文为了便于记忆,在课堂上就让我们背诵。她朗读课文,音调抑扬顿挫,清晰流畅,读得有声有色,得体适宜,常常把我们引进优美的文学意境。我的作文得惯了“5”分,唯有一次她给我写着挺大字的“4”分,使我铭记至今。

  母校是我开始独立生活的里程碑。那是58年末,我父母调去青海,决定我也转学前往,是同学们的真挚情谊和沈老师的亲切关怀把我留了下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使我学会了独立生活,经受艰苦生活的锻炼。一场政治运动和历史复杂的家庭出身曾使我一度茫然,是沈老师帮助我正确地对待“入团”问题。今天我能告慰她的是我已经握紧师长的接力棒,当了一名人民教师,献身于她从事的崇高的事业。

  我记忆犹新的还有温和、热情的李习老师。她是我们少先队的辅导员,很年轻,给我们的感觉有点像大姐姐的样儿。她组织队日活动很有意义。难忘的一次是上初二,当时在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著名劳模郝建秀来到我们班里。她那俏条的身上穿着一套朴素的兰色布衣,少先队代表张德春同学带着绯红的脸,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致欢迎词:“……我们欢迎敬爱的郝建秀大姐姐当我们的名誉辅导员……”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给她戴上了红领巾。郝大姐诚挚而谦逊地给我们讲述着她走过的生活道路及刻苦求学的感受。尤其她讲的那最后两句,对于虽然学习轻松但不刻苦的我,真是一次难得的启迪而铭记在心:“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学们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李老师还倡导我们读好书。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在我们手中传递,如饥似渴地读了它,才初步懂得人生的意义,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母校课余活动丰富多采,校园给人一种和谐与欢乐的气氛。我喜欢音乐。还记得在教学楼后面平房的音乐教室里,老师教我们学习识谱;举电影《女篮5号》的插曲《青春闪光》给我们讲解填词谱曲的基本技巧;写出两二句诗词让我们练习作曲。开始唱自己作的曲很难听,逗得大家发笑。老师说要作得好听有个练习过程。从此我认真推敲,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独自轻声吟唱,并得到老师悉心指教,后来去人大附中读高中,我被选入人民大学文工团合唱队,列席参加过创作组召开的修改大型歌舞《人民公社大合唱》会议。不曾想到,当年学到的一点知识对我后来从教工作有很大益处。我更喜欢体育。记得初一、初二时,虽然我通过了少年劳卫制,但各项体育成绩并不突出。是老师的一席话,使我加大了运动量,成绩明显上升。每天,我坚持在跑道上,汗流夹背地拼搏着,最后在800米的竞赛中,我以2分14秒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三级运动员达标。当我倾接证书、徽章的时候,大家赞扬和鼓励我。然而我深知这点微小的成绩,凝聚了老师和同学许多的心血。正是那一堂堂的体育课,那一次次的训练,那一场场的比赛,练就了我健康的体魄,带给我长期旺盛的精力。

  在母校的教育下,我们选定了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做又红又专的劳动者。读完初二,我自愿跟当时的唯一高中班同学一起去石景山钢铁厂参加了一暑假义务劳动,作为熟悉生活、了解社会、锻炼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一次好机会。在劳动中我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我与高中班的任建平、李匀适、刘志、冯长虎四位住家较远的同学,在校外借住了东升公社的一间小土屋,开始经受生活的磨练,在一个冬天,我跟随他们踏着积雪沿东边田间小道行约二里到了他们的住处。原来这是一块坟地,许多坟头座落在呈正方形的树林中,斜对着只有几步远的小屋门,周围近处没有住户人家,屋里没有火,冷冰冰的屋门被寒风吹打着,发出吱吱响声。这种艰苦的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抗寒精神。临毕业时,我又搬回了学校,住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没有忘记,在母校生活自立期间,教导处陈三、李雅主任和老师们以及食堂的大师傅在生活上对我十分关怀,同学们也给予我很多真诚和温暖。

  我在母校足足度过了初中时代最后一个暑假。以校为家,我自然当了一名护校卫士。白天常有同学前来,特别是丁嘉贤同学天天到校陪伴我。晚上看书我在腿脚处围块脚布挡蚊子,入睡则少不了挨蚊子盯咬。丁嘉贤为我从家里拿来了蚊帐,这才摆脱了我夜晚之苦。他从上北京地质学校到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和我常有往来,当年没想到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使我更难忘的是最后离开母校的复杂和矛盾心情,多么留恋她,又必须离开她,因为创办初期的母校未再招收高中生。我是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母校,心里若有所失,一缕惆怅的心情期待将来:希望有一天在母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庆新话旧。

  我还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在如今我已华发染鬓时,自然引起心中交聚的万端情感。在此文应当止笔时,却难以收住,但又实在无力一一描绘出他们的诚挚、执著和渊博。只能写出这些轶事,聊表我对所有老师和学友的怀念。

  人过半生,几度沧桑,喜怒欢悲的经历,也都有过许多。但唯独在北大附中的生活中,我的老师们给我留下了一片片灿烂的阳光,在我记忆的宝库中是永存的。我能力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也主要在母校,是老师们守护了一片净土,在我当年那颗少年的心里灌住了长期以来堪以抵制住任何污染,战胜任何逆境的真理与信念。

  我感谢那些为我留下这片片阳光的师长们,也感谢给我真诚和友情的同窗学友,我从不敢将他们忘记。

  我怀着无比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来纪念母校,愿她如松柏常青,哺育一代又一代为祖国建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愿她桃李满天下!(作者工作单位:北京文慧园中学)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