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北大附中45周年校庆正文
68届校友康健:母校,我眷恋的地方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5:55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68届 康健

  1965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群祖国的同龄人,一群朝气蓬勃的花季少年汇集到了座落在农田村舍之中的北大附中,成了68届高一(2)班的一员。从那天起,北大附中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它的精神与营养一直在我的血脉中流淌。

  对北大附中抱有浓浓眷恋之情的又何止我一人。在分手近四分之一世纪之后,一群中年人重新扯起了北大附中68届高一(2)班的旗帜,一封情真意切的邀请书竟然具有当年北大附中入学通知书一般的力量。年在不惑的老同学又痴情地聚集在教室里畅叙人生甘苦,追忆北大附中那段真挚而美好的同窗生活。

  漫长又短暂的三十年过去了,除了珍藏在心底的故事之外,能留下来的物品和文字均已不多了。令我庆幸的是,当年一份我抄写的全班名单奇迹般被保存了下来。直眼看上去,它的确是一份平平常常的名单,名单上面也都是最平平常常的姓氏。然而那惊心动魄年代的历史画卷正是用他们青春生命的色彩渲染的——谁会忘记?!所以,我想表达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怀念和敬意!

  看了我们班的通信录,我的确为我们班而骄傲。他们有的在国家机关做公务员,有的在部队任要职,有的在大公司里掌大权,有的在海外谋生,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像我一样在学校里教书。但是,不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忘记北大附中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也不会忘记同学之间的影响和帮助。人的青春和生命是有限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地久天长。

  为我们班重新团聚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任平生、张玲棣等同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终于使散落在天南地北的同窗第二次握手。《历史的聚会》——一盘自制的录相带真实的记录了这次聚会的动人场景,大家都十分怀恋北大附中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班第二次聚会是在北大附中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举行的。这栋秀朴而慧中的新楼使来参加聚会的每一个同学吃惊。大家一致发出“北大附中变了”、“我们已赶不上了”的感叹。

  北大附中真的变了。当年是我们亲手修筑起铁栏围墙,是我们亲手栽下了一棵棵杨树,而今,围墙更新了,漂亮了;杨树也与天齐高,成材、成荫了。就在一株挺拔翠绿的大杨树下我遇见于几位现北大附中广播台的学生记者,其中有一两位也是高一(2)班的同学。他们问我,与过去相比,北大附中有那些变化。我说,校园美多了,人也美多了。校园里白色的办公楼,高大而设备齐全的室内体育馆,初高中楼之间的小花园(过去这里是一个小足球场)都使得北大附中披上了现代校园的新装,所以她的确美多子。更美丽的还是北大附中的人。一群群身着亮丽校服的男女学生在校园里结伴而行,真让人羡慕不已。走近他们会发现更大的变化,他们平均身高比我们在校那时高多了,从眼神里焕发出智慧而健康的光彩,相信他们比我们更聪明,更有前途。

  当老同学在孙副校长的引导下参观校园的时候,一方面为北大附中的进步而高兴,另一方面更对母校葆有感激之情。几位老同学不约而同地来到当年我们读书的高一(2)班教室,他们竟还记住了当年的座位和邻桌的学友。是啊,我们怎能忘记那一段朝夕相处的学习和生活。

  时过境迁,旧地重游,怎不令人浮想联翩……记得在麦收打场的时候,突然雷雨骤至,我们班的同学顾不得带上雨具就奔向校外的农田,帮助人民公社抢收堆在田里的麦捆,为了这个行动,有的同学还得了很重的感冒。而今,再向故地望去,群起的楼宇和车水马龙的北四环路替代了原来的村舍田野。

  对于我们这些与北大附中阔别多年的老校友来说,北大附中给予我们一生最大影响的是她的教育,这使我们没齿难忘,并且深深地熔在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中。

  记得当年在校时,教书的老师大多是青年人,如今他们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有的已经仙逝多年。可以说,他们把一生献给了北大附中,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献给了我们——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被他们送走的毕业生早已在广阔天地里鸟飞鱼跃,唯独他们依旧在那不大的校园里,在那块不大的黑板上辛勤“耕耘”,白色粉笔末何时落在鬓角而又挥之不去已记不清楚了。

  我们的班主任杨可老师已退休了,当被邀请参加我们的聚会时,精神十分矍铄,在充满激情的讲话中能让人回忆起她当年习惯手势和语调,一切都还是那么亲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摩尔根”及其它生物的知识都是从她那里听到的,当时她是那样执著,而我们许多同学尚不懂它们的价值所在。

  现在,偶尔去北大附中遇上当年教过我们课的老师时感到格外的亲切。他们仍然在为北大附中兢兢业业工作着。从他们澹泊名利的谈吐中看到他们是那样神圣而高大,以至庆幸曾有过这样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打基础,甚而让我联想起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在天地君亲之外还要供—一个“师”位。尽管三十年过去了,就连任永康老师当年为我们教室修灯的形象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的人生哲学是从他那里启蒙的。后来,老师们同我们一起被史无前例地投入到了“史无前例”之中,可他们当中许多人受到无端的冲击,据说现在已过世的语文孙老师回忆那一段历史时总是酸楚油生。当然,正是在一番洗礼之后,我们愈加敬重门己的老师,更加怀念自己的母校。

  当年在北大附中时,从吃住到读书,一切都是自己管理自己,星期六下午洗完自己的衣服才与同学结伴回城;吃饭是半共产主义式的,可从未发生过任何不快不公;排队唱歌进饭厅,那是当时学解放军的结果;65年冬天去挖京密引水渠的时候,我曾到校方为我班没评上先进而“愤愤不平”多少年过去了,可北大附中里的故事仍旧讲不完,当年我们热烈讨论人生观,讨论教育改革,甚至争论个体户的场面还犹在目前。北大附中为我们提供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土壤。

  而今,初中楼老了,宿舍楼也老了,高中楼负担更加沉重,北大附中正在构想着新的发展规划,在校长室见到的那个未来校园模型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北大附中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校长毛美华谈到这一规划时是那样激动,她和北大附中的老师们、同学们决心把北大附中办成一所现代化的世界名校,听到之后,真让我们这些校友感到无比欣慰。

  68届高一(2)班的同学们,曾在北大附中读过书的校友们,当年我们曾以北大附中为光荣,而今北大附中当以我们为荣光。老师们、同学们期望在母校35年庆典时再见面让我们一起为母校的明天祝福!(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995年3月15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