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北大附中45周年校庆正文
访刘美德老师:创业者的足迹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5:0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采编组 叶树剑

  北大附中已建校三十年了,如今也算是所名牌中学了。而北大附中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一所学校呢?为此,我访问了建校初期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刘美德。

  她已年过花甲,离开学校也二十多年了,但谈起当时学校的情况,她仍然记忆犹新,情绪很高。她说:“北大附中建校开始就把我调去了。决定成立附中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确定校长人选时,陆平校长才找我谈话,那时离7月1日去报到大概只有一个星期。谈话后就决定从各系抽调一些教师支援附中,紧接着又开了几天会讨论教学要求,7月1日就去报到了。

  1960年7月1日的北大附中还是一片工地,到9月1日开学时,高中楼仍未装修完工。部分同学只能在初中楼、宿舍楼上课。住校同学的床未能及时运到,同学们晚上只能睡在地上。记得高一的同学还参加劳动,他们和工人师傅一起装修高中楼。

  北大附中就这样在艰苦创业中成立了。虽说有原来一O四中的基础,但104中只有初中部,校园内仅有一幢楼、一个操场,并没有住校生。建成北大附中以后就扩大多了,增加了高中,招收很多住校生。因此可以说北大附中是一个全新的学校。当时办学校的目标是明确的:把北大附中建成一所优秀高质量学校,为北京大学选拨一批优秀学生(为此我们向全市招收优秀学生所以才有很多住校生)。

  我在北大附中一共呆了八年。这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八年。现在,列举几件我记得最为清楚的事情。

  首先,就是为了办好北大附中,北大决定各系抽调了20多名教员到附中,以后又陆续调来一些。这些同志都很年轻。我当时还不到三十岁,他们可全比我小,都是二十几岁。而且各系都得挑选一些比较好的老师到附中来。当时陆平校长还特别要求不能‘甩包袱’,如果发现就要退回去。”

  “那么最后有退回去的了?”

  “有个别的退回去了。”

  “因此当时来的大多是业务、思想上都比较好的年轻老师。虽然这些同志都没有教中学的经验,我也一样。但是大家热情很高,积极主动对待教学工作。虽然时间很紧迫,从报到到开学上课只有两个月,而且学校里有很多教学设施都不配套,需要老师自已动手,加上老师对课本不熟悉,备课时间少……客观上的困难并没有影响按时开学上课。

  那时学生都住校的。除学习外还有许多生活上的问题需要老师去抓,所以老师们白天晚上都在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除白天整天和同学们在一起,经常是晚上等同学们都入睡后,才能离开学校。那时大家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学校里,对同学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上也抓得比较紧,所以教员们都很辛苦。

  我认为当初从北大调来的这批老师对北大附中的发展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现在他们也都该退休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北大附中,他们一生的事业和北大附中结合在一起,他们对附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他们留在北大,到现在也早已是教授、副教授了,可他们到了北大附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他们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北大附中……

  还有,记得在那年冬天,由于很多同学住校,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所以北大拉取暖煤时是先往附中运的,首先保证附中的用煤。附中的煤运足后,才往北大里运,附中第一任校长尹企卓,是北大的教务长,他经常到附中来自不必说,北大校长陆平也常在星期天到附中来,看看附中的情况,问问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北大各级领导对附中是十分关心的。另外,后来北大的化学系、物理系等常把一些淘汰的或多余的仪器设备送给附中。

  总之我觉得北大附中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附中。大学领导对办附中很重视,各系也很支持,而且无论在师资队伍上、物质上、人力上都是很支持的。加上虽然北大附中的老师是由原一O四中的老师和北大新调来的老师组成,但老师们之间团结得很好,合作的也不错,都为北大附中的发展努力……”

  谈到这里,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北大附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她接着说:“我对北大附中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和这位老校长的交谈中,可以看出来她是深深地爱着这所学校。

  “虽然已经离开二十多年了,不短了,但毕竟我当时也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放在学校中。陆平校长找我谈话时,我已在化学系开课了,校长找我谈过以后,我就决定服从分配到北大附中去,并打算在附中好好干,准备把一生献给北大附中。在调去附中前也并没有这方面工作的经验,可去了以后,就决心和大家一起好好干,把北大附中办好。

  因为正校长是由北大的教务长兼任的,所以很多事由我负责。我觉得北大附中之所以能办得这么好,首先是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和北大支持分不开的,但作为主要负责人,我的工作还是有成绩的……”。

  看得出,她心里充满着喜悦和自豪,但脸上一点没有显露出来。

  “而且我自认为那六年——1960年到1966年——是我事业上黄金时期……”。

  她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又看到自己精力充沛地和其他老师们一起努力工作着。

  就这样我结束了这次采访,并找到了我的答案。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