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中国教育电视台正文
海归时代 留学人员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http://y.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18:12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 王辉耀

  留学大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运动的热与冷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热血革命的理想,抑或第三代科技救国的执著,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一代代海归精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都无不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整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最初是西方传教士,但很快就由中国归国留学生担当了从传播到启蒙直至建立学科门类体系的历史重任。可以说,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这也是留学生贡献较大的一个领域。这些留学海外的名师大家更是成为中国众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例如:竺可桢,中国气象科学奠基人;胡明复,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赵元任,中国现代“汉语言学之父”;地质学是较早移入中国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章鸿钊(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丁文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博士)、李四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

  留学生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奠基人,而且在早期文学家中也处于主导地位。例如:

  留日学人知名的文人包括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丰子恺、、胡风、周扬等人。留美学人中的知名文人包括了胡适、冰心、闻一多、林语堂(美、德)徐志摩(美、英)。此外,还有巴金(法)、老舍(英)、朱自清(英)、钱钟书等这些留学于不同国度的留学生,将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如写实主义、浪漫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使中国文坛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除了在文学方面,在社会科学方面,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移植到中国来的也是留学生。同时还创建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中国最早的大学,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第一任的校长都是留学生。

  当代海归精英群体

  与前四代留学的先辈相比,第五代留学归国人员都可谓是全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与先辈相比,他们跨越东西方,依赖现代化交通和资讯手段和世界全方位接轨的特点,使他们更具国际化色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奋力拼搏的创业意识是当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区别于以往四代留学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海归精英特有的多重文化和学习背景,国际性人脉乃至全球化视野都是难能可贵的。

  当代海归与历史上海归还有不同的一点就是,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有史以来中国有着最多数量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现在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人才数量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留学生将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他们将成为世界公民,具有世界性。当然在观念上,他们都具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但是行为方式上将体现全球性。

  跨越东西方的海归

  今天,在中国,在亚洲,在全世界,正活跃着一大批跨区域,跨国界,流动性极大的海归一族。他们自由地进出国境,切换着语言和文化,自如得就像永不离身的手提电话那样。随着海归精英族的扩大,国际化的观念已经在攻破中国企业自闭的堡垒,并渗透到经济、商务、文化等领域,使跨区域、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和交易得以实施;而手提电脑、波音飞机、互联网络已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了一起,英语成了海归的国际工作语

  海归回国发展面临的10大趋势

  趋势一:海归大批回归高潮的到来

  趋势二:海归回国创业是今后海归回国发展的重点

  趋势三:海归由集中于个别大城市向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 和内地大面积的发展

  趋势四:海归从扎堆外企转向本土企业

  趋势五:海归回国从政人数增加,政府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趋势六:海归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的步伐

  趋势七:海归加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

  趋势八:海归将推动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趋势九:海归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

  趋势十:海归加速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

  欢迎收看 《CETV前沿培训》,CETV-1周日9:45播出。

  (淑萍 供稿)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周杰伦全记录 更多>>
[张含韵] 酸的甜(迪曲)
[周杰伦] 你听得到
[林俊杰] 突然累了
[黎 明] 情归于尽
[原唱原声] 天使
图铃狂搜:
 更多>>
恋曲1990 情人 风雨无阻
小薇 至少还有你 爱情真伟大
没你不行 第一次 I Believe
飘摇 一生何求 爱简单
爱的主打歌 那些花儿 勇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