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青春校园正文
大学语文评判:从一篇不忍卒读的范文说起(4)

http://y.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 23:31 重庆晚报

  


  大学教师话语文:谁之过?

  张育仁:汉语非拯救不可了!

  观点:自清末以来,整个国家形成一种“从理吃香,从文不行”的观念。解放后到“文革”的历次政治运动,灾难最深的也总是一些文化精英。如今文理分科时,理科差的学生就去学文科。加上英语霸权的压迫,中国的不少大学生对母语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多少感情可言,这是一种典型的自轻自贱。

  “你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及时。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11月2日,重庆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副教授张育仁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我为现在的大学生感到担忧,更为现行的教育制度感到悲哀。”张认为,自清末以来,国家的教育理念就存在重理轻文的严重偏差。中国当时遭受西方列强蹂躏,不少人认为中国挨打是因为船坚炮利技不如人。政府于是排斥传统文化,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社会却逐渐形成一种“从理吃香,从文不行”的一种思维定式。曾经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此一落千丈。

  张育仁痛心地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到文革的历次政治运动,受冲击最大,灾难最深的是学文的人。1957年‘反右’,国内的文科和社会科学界的精英纷纷被打倒。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国家每隔一段时间要拿钱奖励自然科学家。但诸如钱钟书、季羡林等中国公认的大师们却享受不到类似的待遇。教育部拨款,理工科的研究经费数额巨大,而文科、社会科学的研究经费少得可怜。中学阶段分科时,理科差的就去学文科,这不是有意贬低文科吗?就连一些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也认为教语文没有多少前途,对于学术研究、评职称等没有多少帮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到如此尴尬地步,究竟该怪谁呢?”张育仁反问。

  张育仁举了一个例。南京某高校曾组织博士生、硕士生做高中语文试卷,结果,及格的只有25%,令考官大跌眼镜。“我在学校也经常批评学中文的一些研究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中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交上来的论文,错别字连篇。条理不顺,典故乱用更是司空见惯。”张育仁说,“长期重理轻文,就是一些领导同志的报告文件也是纰漏百出。甚至像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文化大师余秋雨等名人也是如此。前者的《岁月随想》一书,竟有400多处表达错误。成语、典故乱用以及语法不通,让人吃惊。而对于后者,著名语言学者金文明老先生专门为余秋雨写了本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挑错书,为他的文章挑出一百多处错误。但现代的大家如鲁迅、巴金、钱钟书等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毛病。因为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能熟练驾驭汉语。这源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

  “汉语教学确实到了非拯救不可的时候了!但事实如何呢?一方面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削弱。另一方面,英语霸权却在侵略性扩张。所谓的英语能力,都是泡沫性的。现在的大学生,三分之二以上的精力用在学英语上,剩下的一点时间用来敷衍专业课。结果,绝大多数人不但汉语没学好,就连说的英语,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张育仁认为,英语霸权割裂了中国传统的纽带,产生了一大批母语写作能力低下、对母语和国家无情感的一代人。“母语和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根和灵魂,没有它不可能有现代化,也不可能受到世界尊重。大学生应当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好方式是消灭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殖民地的人都会说英语,但作为一个民族来讲,已经消失。日本人占领东北时,不准中国人学汉字,说汉话,用意极其险恶。”张育仁说,“与此相反,以色列建国时,希伯莱文字濒临灭绝,国内90%的人已不会用希伯莱文写作。建国初,以色列上下形成共识,没有本国文字和文化的民族,不能立足于世界。通过努力,希伯莱语言后来成为受人尊重的官方言语。”

  “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现在很喜欢汉语。上个世纪50年代,韩国曾掀起一场将汉字逐步驱出韩国,改用谚文的运动。但到90年代时,韩国政府发现,许多年轻人竟然完全不懂本国的传统,于是又大力恢复,不至于数典忘祖。目前西方一些国家,掀起学汉语的热潮,把它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但在国内,一些人却将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视为草芥,这是典型的自轻自贱。”

  张育仁认为,“汉语已到了非拯救不可的时候了!我真担心,再隔几十年,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仅不能自由运用汉语写作,就是说中国话都会出现困难。那还算是中国人吗?”

  刘利:语文教育无处话凄凉

  观点:什么事情都可以冲击大学语文选修课——为了一场球赛,为了当一次篮球宝贝足球宝贝。老师讲到徐志摩,学生们更喜欢听的是他和陆小曼的情史。汉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品格的塑造在这一代大学生当中正在慢慢丧失。

  理工科学校的语文教育是怎样的现状,重庆工学院中文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刘利深有感触。刘从事大学语文教育已20年,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之初,是该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那时,国家刚从十年浩劫中恢复过来,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而近几年,语文教育已经被压缩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刘利告诉记者,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到2003级时,大学语文已经沦为一门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概念是什么?刘老师称,“就是什么事都可以冲击它的课,为了一场球赛,为了当一次篮球宝贝或足球宝贝——都可以找个借口选而不修!”

  刘利认为,对大学语文教育不重视的情况现在越来越突出,理工科类学校犹甚。重庆工学院中文教研室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还是挂靠在英语教研室的名下。最多时有8名教师负责中文教研工作,后来这些教师有的被借调,有的考公务员走了,“师资队伍很涣散。”刘一脸苦笑说。

  然而,让刘更感到忧心的除学校对人文学科建设的不重视,还有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学科漠然。“比如说讲到徐志摩,学生们更喜欢听的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史。而对于徐志摩的精神创作和思想层面上的东西,大多数学生毫无兴趣。”

  “现在国家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就是对人文品质的塑造和磨练,理工科学生毕业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

  刘老师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学生的字个个像狂草,就连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也千奇百怪,病句连篇。“汉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品格的塑造,在这一代大学生当中正在慢慢丧失。”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热恋情侣好甜蜜(图)
·我谈恋爱你管得着吗
·原味校园酷图50张
·男生和女生甜蜜瞬间
·童年经典歌曲大串烧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