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吴章鸿系列教育丛书正文
9 善待父母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 16:42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然而,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人,似乎忘了些什么,也顾不得一些什么了——比如对于父母。

  最近新闻媒体披露的陕南某县王花蕊老人的遭遇不由得叫人义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两个儿子,儿子刚几岁,丈夫就病故了。年轻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同时毕业后,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县中的教师。但从此母子成了陌路。大儿子生了儿子,老母亲去看望,已是地委秘书科科长的儿子嫌丢人,不认她。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人了!”几年后,大儿子回本县当上了副县长,老母亲因穷困潦倒求救于县长儿子,谁知大儿子像打发乞丐似的给了她20元钱;一年后,老人流浪西安,终于饿死街头,副县长不得不赴西安。面对记者,他不承认死者是自己的母亲,还操着官腔说:“这是本县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来处理后事的。”

  像他这样的当今逆子,不仅应该摘去乌纱,更应该绳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像这位副县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哪?进步在哪?

  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良知,多少人为自己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而引以为终身的遗憾。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季羡林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的家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坑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文章写:“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前年去世的萧乾先生在回忆母亲时说:“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一点儿果汁,就与世长辞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睁开眼皮再看我一眼,但她连那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杨澜问:“如果当初您不到美国读书的话,会怎样呢?”杨澜说,她本以为崔会这样回答:“如果当初我不到美国读书,那我很可能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但崔琦说的是:“如果我那时不出国,我的父亲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说着,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舍、季羡林、萧乾、崔琦四位先生在事业上可以说几乎都达到了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的峰巅,可是他们在忆起父母的时候都伤痛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心底深处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说到底,那时国家穷,天下多少父母含辛茹苦,有的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得做子女的无从报答养育之恩。现在,做子女的哪一家没有条件奉养父母呢?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陕南某副县长那样的不孝子孙呢?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应花果飘零。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是否都应当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善待父母的?(陆伯约)

  吴章鸿点评:

  孩子,孝敬和善待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

  尤其是在你小时候,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在你需要呵护和关心的日子里,为你全心全意付出的都是家长啊!

  就你目前的环境和条件,孝敬的内容和实质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管好自己的言行,对妈妈实话实说,彼此坦诚相待,有事商量着办,一切让妈妈放心就足够了。

  妈妈对你的支持和关爱,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妈妈心中最牵挂的是你,最担心的也是你。所以,你应该在各方面力争上游,莫让妈妈失望,莫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认真过好每天!莫留遗憾在将来!

校园频道每日人气排行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大学生情侣去哪接吻
·大学改名会砸牌子么
·你最喜爱的大学校徽
·新生如何玩转校园
·大学生就业出路在哪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许慧欣]快乐为主
·[张惠妹]珍 珠 港
·[杨千桦]野 孩 子
爱上洋葱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