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美好的大学时光》正文
第5章 大学的男女生宿舍(3)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 18:24 新浪校园

  


  最后的晚餐

  初中的时候,年龄还小,不懂得什么叫分离;高中的时候,忙于高考,没有时间去体味分离;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俗事缠身,恐怕就再也找不到那种纯真的感觉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一次“最后的晚餐”——系里聚会、老乡聚会、各个圈子里的朋友聚会——但是少有哪次能够像寝室的最后聚会那样令人难忘。四年中朝夕相伴的几个兄弟,转眼分离,各奔东西,人生如梦,往事成歌,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或许不同的寝室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有的宿舍可能会尽情玩上一个晚上,高高兴兴地回来,把伤感留到第一个人提着箱子走出寝室的那一刹那;有的宿舍则会无所顾忌地狂饮一晚,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闷闷地一言不发,只是一脚踹开房门,爬到床上便睡。别人分别的具体情形我是不知道了,只记得我们宿舍是老六最先喝高的,搂住几个兄弟又是哭又是笑,后来不知怎么就倒在走廊里面,大家拉他不动,于是便陪他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地坐成一团海侃。平时只爱玩爱笑不爱多说话的老五忽然滔滔不绝,大讲自己的人生哲学,倒是平时最为活泼好动的老八一声不吭地躺在墙角,眼睛里闪着泪花。吃完饭回来,大家也没回寝室,而是跑到操场上,又是唱又是闹,拿着给草坪浇水的水管到处乱喷,在塑胶跑道上满地打滚,大家还一起用身体拼成我们的校名合影留念——直到校警出动把我们赶回宿舍为止。那天就连校警对我们都特别和气,相信他也知道,这是我们四年中最后的疯狂了。

  我们并不是一个“模范宿舍”——我们彼此之间也曾有过争吵和误会,但时光可以淘去一切的不快,剩下的只有纯真的友情。

  我们终于非常无奈地迎来了自己寝室生活的最后一课:这个地球上,没有什么比真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在入学后与舍友发生了不快,请想一想,四年后当你回首往事,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得了什么呢?或许你就能更为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了。

  或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见了一帮荒唐的家伙聚在一起不务正业,哪里有什么“才智训练”的影子?

  其实,前面只是介绍了一个寝室生活的轮廓和骨架而已。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寝室生活远远不是可以“讲”清楚的,它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经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品得其中深味。这里我只能告诉你——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很多是在室友的影响下开始读的,而且其中一些原本就来自他们的书架。

  在我的随身听里,装满了兄弟们推荐给我的歌,每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承载着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从与舍友的几次促膝长谈我才知道,原来看似平常的同学走过了多少曲折和坎坷的道路,成“才”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已经很不容易。

  从一位兄弟床前挂着的童年的捕虫网我才开始明白,原来生物学不仅是一种可以让你家的猪多长几斤膘的技术,也不仅是一门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更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童年纯真的梦。

  ……

  如果没有大学寝室,我绝不可能走进这么多人的生活,共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情故事;如果没有大学寝室,我也绝不可能成为今日的我。寝室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已汇入我的人生成长之河;寝室生活的每一段故事,都在我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也必须承认,我在文章的开头引用纽曼的那句话并非十分确切。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离纽曼的理想实在是越来越远了。正如Fortin所批判的那样,与其叫“大”学(univer-),不如叫“杂”学(multi-)算了。但是,“杂”也并非是坏事,正是由于大学之“杂”,才能让你接触各种背景不同、性格习惯各异的人——有人早起,有人夜猫;有人勤奋,有人悠闲;有人外向,有人内敛;有人开放,有人保守……进大学前,习惯了家长、老师来替自己规定一个是非对错的标准,然而在四年的寝室生活里,却没有了这样权威的终极判官,大家仅仅是“不同”而已,你必须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在各种问题上作出自己的选择;你必须学会与种种“不同”的人相处,学会容忍“不同”,适应“不同”,并欣赏彼此的“不同”。纽曼的另一句话,或许用在这里更为确切:

  “当一群年轻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目光敏锐、意气相投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自由地互相融合,毫无疑问,即使没有教师教他们,他们也肯定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个人的谈话对其他人都是一系列的讲座,他们日复一日地接触全新的观点和看法,吸收新鲜的思想,面对判断事物和采取行动的各种不同的准则……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会带来活生生的教育,这种教育一经诞生就不易挥去,影响并造就着其中的每一个人。”

  结语:写在马加爵杀人案后

  本来,写到这里应该已经是个圆满的结尾了。然而,正在本书进行统稿的时候,却发生了四名大学生惨死大学寝室的悲剧,使我不得不重新提起笔,为大家再写几句话。

  关于这一案件本身,我想没有必要作太多的介绍——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对这起案件有所了解,即使极少数同学忙于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从任何一个新闻网站上也可以查到大量相关的信息。我也不想对马加爵的行为作任何道德上的谴责——这一事件本身,是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一场悲剧,其中的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受害者。我只想从两个角度为各位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希望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我没有统计过有沟通障碍的大学生比例究竟有多大,但从经验上看,一般来说几十个大学生中至少也有那么一两个——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学会与“马加爵”式的人相处其实也是必经的一课。与这类人相处,无非有四种方式。或针锋相对,或一笑而过,或敬而远之,或真诚相待。第一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吵出很多东西”,正是这场悲剧的直接导火索。其实争吵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特殊的人来说,他们的自尊心往往非常敏感,稍不注意可能会对其造成很大的伤害,与之相处时要特别注意才行。第二种人则似乎比较潇洒,也不多计较,只是把“异类”们当个笑料罢了。然而这种嘲笑同样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其程度有时也不亚于前者。“敬而远之”似乎是最为“安全”的一种交往方式——就算你和马加爵是同学,他要杀人也想不起你来。然而这种交往方式却无形中孤立了“马家爵”们,使得他们的交往障碍进一步加深。其实,与“马加爵”相处真的这么危险吗?真正的危险不是交流,而是隔离,令人绝望的隔离。或许,当你接触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会发现一个你闻所未闻的内心世界,会发现“异样”的外表之下,同样有着一颗年轻而真诚的心。

  其实,我倒更愿意为有些“异类”的马家爵们写几句话。从刘海洋到马加爵,各方面的讨论很多,但我始终处在一个为他们辩护的立场上。原因很简单,我也曾经像他们一样,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正常”的人之间处在互不理解的状态。相比之下,我只是比他们稍稍幸运一点,在不断同人交往的大学生活中,逐渐习得了极为重要的一样东西——群体交往的规则。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是大多数“正常”人在“正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这项技巧,结果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反而被很多人忽略了。“正常”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对于来自某些特殊背景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不想在这里大谈“符号”、“阐释”、“主体性”之类的东西,这里我只想简单地告诉大家,我也曾经体会过被别人当作“呆子”或“异类”的滋味,我也曾经成天做一些被“正常”人看作“犯傻”的事情,我也曾经因为不能正常地与人沟通而苦恼——只是因为我的这些经历有些特殊,因此在前面的文字中把这些苦涩的东西滤掉了而已。然而,我还是这样走过来了,而且现在过得还不错,甚至还可以自我感觉良好地在这里为师弟师妹们写东西,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前面的文字里:

  充分利用每一次卧谈,敞开你的心扉,与朋友们寻求心灵的共鸣;参加每一个朋友聚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生活,却要学会按照众人的方式交流和对话;心情不爽就去郊外撒野,找个地方“喊歌”,不要压抑自己;学会容忍不同,适应不同,欣赏不同。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不要被今日的烦恼所羁绊,相信明天,笑对人生。

  寝室会更好,明天会更好,人生会更好!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特别看点:
·十个系男生的初夜
·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
·大学每月花多少钱
·经典牛仔裤大搜索
·她是天生“美人鱼”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蔡依林]骑士精神
·[孙燕姿]天 黑 黑
·[周 蕙]相遇太早
爱上洋葱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