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酷炫生活正文
我的影评:《五月之恋》 看人还是看戏?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 10:02 人民网-江南时报

  古人讲“七月半的西湖一无可看,只能看看七月半之人”,套用这一思维方式,《五月之恋》有着一无所有的情节、散乱的拼凑的故事、俗套的网络恋情。加上缓慢冗长的镜头,实在是对观众耐心的折磨与考验。如果我们想去体验一下什么叫陈辞烂调,那么这个电影就会给人以最好的说明。

  这些无数的毫无创意的元素组成的电影,如果不是刘亦菲在这里,愣是被浓重的画笔,勾勒成洋娃娃般的粉妆玉琢的话,那么,这个电影实在是一无可看。

  可见,16岁的刘亦菲被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支撑起了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在商业片的环境与氛围下,对演员的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多么强烈的与令人惊叹的自觉意识。

  整个电影的故事大概就是为了让刘亦菲有一个活动与表现的场所吧,这种拍摄动机,借助于合拍片最通行的模式设计,就自然地形成了影片中主体故事发生地:哈尔滨女孩与台湾男孩,借助于网络,从虚拟走向了现实。这种构思,成为近期合拍片中的一个屡试不爽的烂招。《恋之风景》中,香港的女孩,在青岛结识了大陆男孩刘烨,演绎了一出风光爱情片;《地下铁》中,台湾男孩与大陆女孩董洁通过书信来往结识,终于在上海的地铁里邂逅,成就一段两岸合作的爱情。《中国功夫少女组》同样表现了一群台湾少女在大陆学习武术时的一段经历。这些影片,更像是赴大陆的旅行者,见识了一段风景名胜,然后掺入一点爱情作料,便完成了这样的浪漫爱情剧。

  《五月之恋》中的俗套更是当仁不让。网络时代的亲密接触,当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达到高峰之后,由于网络接触的普及率,日益使网恋失去其时尚与高雅的质地。加上功利主义的网络色情对网络交流的利用,敲击键盘、网上会友的浪漫,早已霉变陈腐。但《五月之恋》却依然激情洋溢地为网络接触大唱赞歌,影片中的网络交往成为两岸男孩女孩交往的最主要导火线。看这样的影片,回忆一下恍若隔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真有一点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叹。

  刘亦菲跟随京剧团访问台湾,就像《中国功夫少女组》中的那帮台湾少女到大陆取经学艺一样,两者设置如出一辙,都是艺术团体的身份赋予主角逾越海峡的机会,然后,再加上一段风景名胜三义的走马观花,一部快餐电影,便炮制成功。影片中的三义“五月雪”,与《恋之风景》中的“灯瀛梨雪”撞车得是何等干脆利落,这种不需要任何生活基础的爱情+风光的影片,如果追踪起来,当年的《庐山恋》多少有一点老前辈的味道了。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这种经典模式的简单与易学,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不动脑筋的学舌者前赴后继,不断克隆这类大同小异的复制品。

  从《五月之恋》中的刘亦菲来看,浓厚的化妆,把她包装成一个粉面团团的洋娃娃,一双并不咄咄逼人的眼睛,恰恰多了几分中国女演员缺乏的温柔与内视。这种独特的气质,形成了中国电影失传了的东方女孩神韵,刘亦菲就这样从中国民间走上了中国的影视,并成为东方美女的一种新的风范与典型。于是有人叫嚣着:《五月之恋》是刘亦菲一个人的戏!

  看看韩国电影中的女演员,如《爱有天意》中的孙艺珍、《马粥街残酷史》中的韩佳人,包括《明成皇后》中的女主角,都把东方女性处理成十分内敛与内视的那种形象,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一下子在中国观众中收获了许多的拥趸。这样的情形下,《五月之恋》也迫不及待地把刘亦菲推上了主角的位置,为她打造这样一部纯粹是展现她可爱的外表而不是她的演技的电影——《五月之恋》。这终于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一块软肋——看人还是看戏?(葛维平)

  (编辑:稻草人)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特别看点:
·不可错过的美景
·组图:玩笑后的思考
·有些人永不说再见
·娱乐圈四太子和公主
·新生入学十件事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萧亚轩]甩啦甩啦
·[关心妍]负担不起
·[李翊君]逆风顺风
纯情刀郎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