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正文
暑假浅阅读深入中学校园

http://y.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11:27 东方网-文汇报

暑假浅阅读进入校园

  暑假,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称得上是“黄金假期”。但对孩子们捉摸不定的阅读兴趣,不少家长和老师忧心忡忡。最近,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教师吴平安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其中反映出的“浅阅读”现象让吴老师觉得有话要说——

  新词汇的层出不穷不断对辞典编撰者的效率提出挑战,即使是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来得及收入“浅阅读”这一词条,自然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作出权威性的界定了。然而这并不妨碍“浅阅读”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在中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

  浅阅读种种

  喜爱新潮的中学生在阅读时,对教育部门和老师的推荐书目常有一种天然的逆反,他们通常是根据作品与自己生活经验的相关程度为取舍标准的。

学生课外阅读热门书刊

  何为“浅阅读”?望文生义,自然是相对于“深阅读”而言了,虽说在深浅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有时也并非易事。如果将范围限定在文学阅读之内,在我看来,对非经典意义上的纯粹的、作为严肃艺术品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即可视为浅阅读。若加细化,大约可以包含以下四种类型:

  畅销书阅读。在这个经济日益成为一切价值的中心,社会日趋物化的时代,文学已从昔日精神殿堂的高处跌落,沦为商品而进入流通。出版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与作者合谋,经过策划、包装、促销、炒作等一系列商业化操作,不断制造卖点吸引眼球,推出一部部畅销书。校园无疑是出版物的潜在市场,中学生必定是出版商的目标顾客。而喜爱新潮的中学生在阅读时,对教育部门和老师的推荐书目常有一种天然的逆反,他们通常是根据作品与自己生活经验的相关程度为取舍标准的,因而韩寒、郭敬明等“低龄化写作”的作品在中学生里拥有众多读者就不足为奇了。

  期刊阅读。当今中国期刊之多,读者面之广,是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观。相对于篇幅较长,系统性较强的书籍而言,期刊文章一般篇幅短小,阅读的随机性更强,费时费力也更少,尤其是能满足提高写作水平的功利性需求,在中学生中深受欢迎。对期刊文章的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常能骗过不明就里的老师的眼睛,换来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高分满分,已是公认的事实。

  网络阅读。网页取代书页,读屏取代读书,中学生无疑是这一文化趋向的身体力行者。网络写作的零乱、随意、游戏、庸常,阅读方式的漫游冲浪,浮光掠影,从创作与接受两方面规定了网络阅读只能是一种浅阅读。

  漫画阅读。卡通书、口袋书在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中备受青睐。人称以视觉为中心日益挤兑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正在到来,看来此言不虚。比之语言阅读,“读图”通常是更浅层次的阅读。

  话语权归来

  浅阅读既有对经典消解、颠覆的一面,又有对其修正、补充的一面。

  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存在的理由,中学生的浅阅读也不例外。与许多老师的忧心忡忡不同,我认为对这一社会现象作辨证的认识,具体的分析,积极的引导,方为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正如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又反过来促进生产一样,生产与消费的互动鲜明地体现在文化产业中。不妨说,正是为包括中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对浅阅读需求人气的拉动,使大众文化渐成燎原之势,终至于在逐步填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学与大众文学的鸿沟,乃至于抹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当代美学这一世界性的深刻嬗变,无需枯坐在书斋内冥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学生身上得到清晰的认证。

  无庸置疑,在经典阅读,尤其是教科书阅读中,撇开仅将文本视为文字材料以进行字词句学习训练的工具论教学观不提(这一点虽说在理论上已不大有市场,但在应试教育尚未得到体制性变革的大背景下,却因有立竿见影的可操作性,实践中仍是许多老师信守的不二法门),以“载道”为己任的文本呈现出来的主要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再加上近几年才渐受重视的审美功能,文学的娱乐功能则基本上是缺席的。如果承认这一点,便可知道浅阅读既有对经典消解、颠覆的一面,又有对其修正、补充的一面。中学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又承受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确实有娱乐的需求、休闲的需求、宣泄的需求,乃至于寻求刺激的需求。若能给予正面的、恰当的疏导,则将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起到保护性作用。毫无疑问,浅阅读不失为所能提供的合法性渠道之一。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在语言中得到迅速而及时的反映,更准确地说,是在浅阅读文本中得以折射和沉淀。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语、外来语、网络语自然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而对成语的广告改写,对修辞格的新奇运用,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另类改造,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组合成一场语言的狂欢。对新事物怀有天然追逐与趋同心理的中学生成为其积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乃至于大有将其逐渐演变成一种语言学上指称的“社会方言”,并成为其身份认证的趋势。博大精深而又海纳百川的汉语,正通过浅阅读历久而弥新。

  中学生浅阅读还导致一种局面的出现,即话语权的回归。在经典阅读中,文本巨大的信息量使得读者在不明了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化差异、形式技法等方面的知识之前,阅读与鉴赏几乎不可能进行,更何况如古典作品还有字词文法方面的的障碍。而要解读文本,教师无疑享有最大的话语霸权。许多经典文本的经典解读,教师的阐释几乎等于“标准答案”,留给学生的阅读空间其实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局面在浅阅读中荡然无存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大概不会想到,他的治学理想竟然在浅阅读中得以实现。而话语权的回归,本质上是一种民主化的进程。

  “硬币的反面”

  不存在审美距离,也不需要凝神观照,快餐性、一次性的特点,在浅阅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但是,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反面,从一个角度看来是积极的因素,换一个角度来看则未尝不是弊端。中学生浅阅读的负面效应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首先,浅阅读文本普遍具有人文精神缺失的先天不足,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审美理想,道德规范,一概遭到它们无情解构和彻底颠覆。中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反叛心理与此一拍即合,共鸣激荡,其直接后果便是其价值取向在个性化、多样化的旗号下普遍的平庸化、低俗化,乃至于标榜前卫,傲视伦常,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其次是对文学审美经验的淡化。经典文本所追求的思想内容的超越性、反思性、批判性,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实验性、先锋性,以及充盈其间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神圣意识,在浅阅读文本中是统统被弃如敝屣的。其文本的“创作”过程仅仅是一种文化操作,而“鉴赏”过程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不存在审美距离,也不需要凝神观照,快餐性、一次性的特点,在浅阅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浅阅读对文学审美经验的淡化方面,最为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语言艺术诗性魅力的消解上。人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学的鉴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语言的含咏、咀嚼、品味、把玩,以表意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尤其如此。微言大义,炼词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已属不易,而对题外之旨,象外之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韵味的体悟,才是语言艺术鉴赏的极致。不言而喻,充斥于浅阅读文本中的情话、甜话、软话、大白话、大实话,以搞笑取代幽默,调侃取代智慧,浓艳取代素朴,欧化取代民族化,将语言的韵味彻底“去魅”了。

  另外,中学生群体乐于使用的“新新语言”,既有上述对原生态生活的形式与内容高度概括的长处,又有不可忽略的对语言破坏性、颠覆性的短处。比如汉语中常大量混杂英语与字母词,汉字中常夹带莫名其妙的网络符号,对语法规范的冲撞常影响到意义的表达等等,均不可听之任之。

  中学生的浅阅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回应。一言以蔽之,趋利弊害,扬长避短,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比如对前两种弊端来说,正需要经典阅读作为补充;而消除后一种弊端,则主要是把握一个分寸,一个度的问题,不妨提倡一下中庸之道。著名语言学家刘兴策教授在《语言学精要》一书中设定了一个原则:“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异是不必避免,也不能避免的。没有变异,语言就会变得单调,缺乏活力;没有规范,变异就失去了基础。”是为至言。(文/吴平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特别推荐
·我的“古怪”同学
·向着阳光奔跑 郑晨秀
·我们的性到了哪一级?
·专题:八零后青春写手
·网友专栏:繁华嫱薇
·网友专栏:橙色·橙涩
·网友专栏:蓝色叶萱
·透视大学生同居的背后
·“翻乐”排行榜第2期
·翻乐排行榜第1期结果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陆毅] 壮志雄心
·[黄沾] 沧海一声笑
·[许巍] 完美生活
纯情刀郎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