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一箩筐:我的大学-左右为难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 13:41 南方都市报 |
作者:庄岚清 六月初,我们大三的医学院学生进入了临床见习。 第一站在儿科,带教老师是科主任。站在面前的都是活生生的病例,新鲜感绝不亚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询问病史有如三堂会审,恨不得把病人的祖宗十八代给翻出来。干劲冲天,无暇顾及主任不时的一瞟。第二天,我正办着“正事”,主任冷不丁冒出一句:“你就别问了,老是打断我的思路,病人也烦,仔细看就行了。”一盆冷水把我的满腔热情给灭了。自此只得规规矩矩地旁观。想想也是,儿科也就那么几种常见病,呼吸、消化小病不断,大病不犯。哪天小腿蹬了被子,乳食吃多了撑着,家长急急地就送来了,都是新起初发,有经验了一看即知,用不着唠叨着问病史。也许,只有像我这样刚出校门的牛犊才会如此不厌其烦吧。此后,在儿科的日子,我是噤若寒蝉。 两周后,转战内科门诊,侍诊于一心血管专家。有前车之鉴,这回我学乖了,不该多嘴就少问了,别人烦着呢!可这心血管专科不一样。来来往往者皆夕阳黄昏,年老体衰。高血压、冠心病,哪一个不是陈年的夙根,一辈子都得跟药物打交道。他们跟医生是一回生二回熟,都成了多年的朋友了。不用说,各位病人的病情,医生早已了然于胸,治疗也是按部就班。就诊简直像地下工作接头——“现在怎样了”,“好着呢,来开上次的药”。接着搭家常杂务,不着边际,反倒是病史上惜语如金。没有“上下文提示”,我是搔破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但还是不问,我已经被石头绊了一次,哪能蠢到再绊第二次。我来之前,这里就有一位澳门的师姐,40多岁,比我积极多了,时不时搭脉看舌头,还胆敢质疑老师的治疗方案。 第一天相安无事,第二天老师见我仍然“无动于衷”,发了肝火:“你知道我为什么开这药吗?”我摇头,你们打哑谜,我怎么知道什么病。“不知道为什么不问?!”我语塞,自知理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看澳门师姐,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习都比你认真!” 哑巴吃黄连,我又怎敢把儿科的遭遇说出来!(图/刘一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