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动感e族正文
另一种风情:庭院深深 深几许

http://y.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7:19 精品购物指南

  院落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

  当一代又一代人将他们日常的思维与习惯用建筑的形式固定下来,院落本身,也就成了某种生活状态的标本。

  这意味着,即使院落的主人早已湮灭无闻,但只要绕过高墙与影壁,推开重重叠叠的门,当时当地的风情便会扑面而来,活生生的,浓郁得化都化不开。

  四合院沉淀老北京的性格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拓寺的松;唱不够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十里长街卧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北京,曾经是四合院的天下。“四”者,指东西南北四面;合者,是合成口字形。一般的四合院,都是由四面的房子围成正方形,北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南房做客房、书斋,以及仆人房,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长幼尊卑有序,且亲近透明。周到、平稳、封闭——中国人曾经最推崇的概念与性格,变成了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也有奢俭之分。那豪华型的,多是由垂花门、抄手游廊、镶着漏窗的花墙、月亮门儿、穿山游廊,层层叠叠,错错落落地连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最典型的院是清代那王府(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中等规模的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有的院子里种着夹竹桃石榴树,摆着大鱼缸,夏天支起天棚凉。至于小四合院,一般只有北房(正房)南房(倒座)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围成一个小小的方形院落——虽是简约至极,却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的几乎所有需要。

  那些星罗棋布的院落,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占地几亩,小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合居。平民百姓住的是四合院,王府、衙署也基本属于四合院结构;就连故宫也似乎是四合院的翻版与扩张。汪曾祺说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住宅里自得其乐。不错,这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装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此时,四合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心理,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种生活。

  有个外国人这样评价到:“人走在路上,看不到院子里头是什么样儿,墙都是一样的,就那个门,能让人感觉里边住的是什么人。你不能随便用广亮门,你得有部级以上的官位才行。如意门就是一些学士家的门。”“进了四合院,里头会很静、很密切、很透明。不过这种感觉只有你进了院儿才会有。四合院,能让人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比如说,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那么讲‘圈子’。你一旦成了圈子里的人,得,什么事儿都好办了。”

  一位美国记者则写道:“漫步走进北京的胡同,就像钻进一个时代文物的仓库,既看到了北京的过去,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文明对这个城市的渗透。”

  曾经遍布京城的四合院,如今已经不多了,偶尔能在幸存的胡同里看到几座院落,大部分都很残破。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有人说四合院记录着中国人最为封闭和保守的一面,拆它个片瓦不存也罢。然而,没有住过四合院,没有了解四合院,便不会真正了解北京这座古城。而那些院落,不可粉饰,不可刷新,只能用来凭吊和反思。

  四合院代表作

  崇文区

  新开路20号

  西城区

  西交民巷87号

  北新华街112号

  西四北大街六条23号

  西四北三条11号、19号

  前公用胡同15号

  南锣鼓巷四合院保护区是北京现存最完好的“棋盘式”四合院旅游区。集中了各种四合院建筑形式,也汇集了历代名人的府宅花园,有北京罕见的拱门砖雕、照壁、精美门墩,也有老百姓居住的大杂院。

  东城区

  东四六条63~65号

  礼士胡同129号

  内务部街11号

  圆恩寺后街7号

  国祥胡同2号

  方家胡同15号

  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号)

  海淀区

  海淀镇彩和坊24号院,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故宅,现为海淀区卫生局办公地。

  苏州园林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见古代文人学士们喜欢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的生活。

  如此说来,苏州倒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有山有水,却都平静舒缓,暖洋洋的气候让人的性格与生活也变得甜甜糯糯的。他们追求的,是现世安稳;他们享受的,是俗世间一切舒适的乐趣。他们不喜欢梁山好汉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欣赏的是“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唐解元。生活,就在这里变成了纯粹的艺术。

  而私家园林,是艺术中的艺术。它们犹如放大的盆景,景致,秀雅,带着清淡诗意的情调闲闲地隐藏在街巷的某一个角落,不张扬,却也不做作。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既然是私家园林,一般由文人雅士用来自住,当然也用于风雅的交际。名字一定要取得别致。比如拙政园,便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命名。可见,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它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更是诗意的人文景观,或者说,它是这样一种唯美的空间,供人们在这里细细体味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苏州园林代表作

  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山西大院晋商兴衰史

  1990年,一座沉寂已久的深宅大院留住了张艺谋的眼光和脚步。这院落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砖墙封闭。大院内,以一条80米长的甬道分隔,祠堂、书房、卧室、客厅严整有制。说不清剧本为大院而写,还是大院为电影而建,总之,那阴暗狭长的走廊,那厚重威严的房舍,足以烘托出压抑、沉实、神秘的气氛。

  1991年,乔家大院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成为一处游者如云的胜地;几乎与此同时,山西形形色色的各大院落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随着一道道大门被吱呀呀推开,一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祁县乔家、渠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其庄园莫不极尽豪华繁复,令人惊叹,于是“不到山西大院,便不知何为富贵”就此流传开来。但当地的普通百姓对这些却并不稀罕,因为这样的大院在晋中地区细数起来怕有上千。以上几处院落能保留至今,大多因为用于学校、机关;许多类似的大院,老百姓你三间我五间地住着,有的已经拆了重盖,有的随意修修补补,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阳泉官沟张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虽然旧迹可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

  很多来过山西的人会觉得奇怪,山西人为何如此富裕,富裕得能盖起如此众多的豪华大院?这就引出了一段晋商兴衰史。从明清之际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有钱的一部分人是山西商人。因为家乡人多地少,他们的先辈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买东卖西。山西人善于理财,把个经商之道也琢磨出艺术来。一代又一代,山西商人的店铺遍布全国数十座城市,甚至开到了日本、欧洲、东南亚。中国近代金融业在晋商手中诞生,山西人的“票号”左右了大清朝200余年的金融市场,连慈禧太后也向晋商借过银子。这些发了财的晋商衣锦还乡,极尽奢华建宅子,于是有了这些“大院”。到上世纪初,经过一连串的政权更迭、军阀混战,晋商的辉煌终于灰飞烟灭——子孙流散,家宅易主,逐渐被世人遗忘。而当年纵横商海的辉煌,也只能从大院里精致的砖雕,飞扬的檐角,以及高大的门楼中窥得一二了。如此一来,每一座院落,便是一部晋商兴衰史。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说:“人们来参观建筑,更是来领略(晋商)逝去已久的人生风采。乔家的后人海内外多有散落,他们,是否对前辈的风采也有点陌生了呢?至少我感觉到,乔家大院周围的乔氏后裔,与他们的前辈已经是山高水远。大院打扫得很干净,每一个院落的冷僻处都标注着‘卫生包干’的名单,一一看去,大多姓乔,后辈们是前辈宅院的忠实清扫者;至于宅院的大墙之外,无数称之为‘乔家’的小店铺、小摊贩鳞次栉比,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

  读罢,让人多少有些唏嘘。

  山西大院代表作

  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

  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

  太谷北氵光村的曹家大院

  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

  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旺达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特别推荐
·我的“古怪”同学
·向着阳光奔跑 郑晨秀
·大专生飞翔空间有多大
·专题:八零后青春写手
·网友专栏:繁华嫱薇
·网友专栏:橙色·橙涩
·网友专栏:蓝色叶萱
·透视大学生同居的背后
·开学啦!2003新生上路
·排行榜第一期入围歌曲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