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青春校园《大学周刊》正文
同龄大学生对“马加爵案”的观点实录

http://y.sina.com.cn 2004年03月23日 10:30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马加爵落网了!”,3月16日凌晨,记者的手机就收到这样一条短信。马加爵在3月16日这一天成了全国人听得最多,议论得最多的一个名字。马加爵一案,影响之大,反映出来的问题之多,都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作为他的同龄人,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面对马加爵案的反应和思考,他们在这些思考中体现的独立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也令我们惊喜和深思。

思考一

科学、人文、体系

关于大学精神

  南京大学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他觉得之所以有马案,乃是因为我们大学的精神发生了严重的畸变。他说:“大学精神担当着传承文化传统、开发人的潜能、塑造道德人格的使命。但是现在的中国大学精神由于内在矛盾日益游离于教育的本体意义,大学精神存在着诸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冲突、整合与隔离的对立、‘为人’和‘为学’的分裂、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矛盾。”

  马加爵曾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初中就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为此在高中时还很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在高中后,他曾经迷失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又发奋学习,排到了班上的前几名,并且考上了重点大学。最后他的蜕变,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各个高校的同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将其归咎于高校教育的失误,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南大小百合BBS一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这是我们过去许多年教育的失败,是漠视人性和人格的教育的失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我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不要只为抓住了一个马加爵而重新开始歌舞升平缺失反思的生活。”

  但也有学生反驳了这种论点,一位同学说:“我们哪个不是这种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去杀人?有人可以正常的生活,有人会去杀人,这就说明不是教育的错。再说,你们认为哪种教育体制下不会出现杀人犯?”

  反对者的观点大都认为,某个群体中,他的思想和行为要带上某些群体的烙印。现有教育体制的确有些僵化,忽视人个性的发展,对个人内心关心比较少。但不能把什么问题和责任都推向社会,马加爵只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并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我们的大学教育。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看到大学生们对于大学精神和当前的教育体制都有自己独立见解。记者不仅想起人称“百科全书”的上海社科院赵鑫珊教授关于大学精神的一席话:世界一流大学应成为人类大脑的精华;应成为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应成为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一流大学应成为时代脉搏,从中有浩气喷薄。它应有这样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思考二

漠视、尊重、珍惜

关于生命

  在一片同情或痛恨马加爵的声音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贴子,这篇题为“有四个无辜的年轻的灵魂被大家的讨论声淹没了”的文章说:“这四个年轻的灵魂本来可以有甜蜜的爱情,有美满的家庭,可以为父母尽孝,可以有个善良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还可以有那么多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却在突然之间变成了虚无,成了冰冷的面目全非的尸体,带给他们父母欲死的伤痛。这么多声音在讨论马该不该同情,该不该杀。可有人想到他们的灵魂在没有归宿的飘荡啊!最该同情的是他们啊。我为他们难过!四个年轻的灵魂,希望你们在天国永远安宁!为你们默哀!”

  短短的一段文字,让记者非常感动。

  这一组讨论最初源自于水木清华网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对马加爵表示同情,认为他扭曲的性格是由于社会对他的偏见和漠视造成的,希望能够对他从轻处理。这篇文章赢得了不少学生的支持,但也引起了另外一群学生的反对。

  一位学生说:“你如果能保证你不愿遵循社会规则,而且不干涉社会规则,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去。别人懒得理你。但是你干涉别人生活残害别人性命,就得制你!”

  另一位学生说:“如果你是那四个孩子的父母你会怎样?你会想,算了,再要个孩子,儿子嘛,死了就死了,又活不来了?恕我直言,你是个很冷血的人,你可以漠视活生生亲人变成尸体。”

  但东南大学BBS一位同学说,对死者的哀悼不如关注于生者,不要为死者哀悼的同时又用仇恨去扼杀未死的生命。

  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

  一位跟贴者说:“无论我是否漠视,身边的亲人总会变成冰冷的尸体,包括我自己。但这和感情无关,感情不应该是仇恨的源泉,我们难道不应该珍视每一个生命吗?虽然可能不能使他们更长久,又何必加速他们的逝去呢﹖”

  几位反驳者一个接着一个:“你是个懂珍视的人,什么东西需要珍视,我们宝贵的东西我们要珍视,一个变了质的东西也要珍视?不,应该抛弃,应该毁灭,得了禽流感的鸡,像你这么大慈大悲的人就应该弄回家去当宠物养起来,然后有人来你就可以炫耀你的仁慈。”

  “我也许不懂一个高深的哲学观点是对错,但是我们那里四五岁的孩子都知道一个人把自己的同学杀了,他就起码不会是个好人。”

  “犯罪的受到了惩罚,但是被伤害的人却永远在冥冥之中漠视着人间的一切了,我不知道这样漠视是要惩罚凶手,还是只是对自己的生命保持一种淡然的看法。”

  看着这些争论,记者不禁想起了前不久,中国资深的法学家们就死刑存废的问题进行的一场争论,在那一场关于“人道主义还是杀人偿命”的争论中,法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我们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也看到了,尽管他们的观点不一样,但出发点无疑是一样的:对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应当珍惜和重视。

思考三

自卑、自信、自立

关于农村和农村学生

  前不久,一部《中国农民调查》终于让很多人的眼光再一次对准了农村和中国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无数人感到震撼和感动。今天,马加爵,一名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一个性格扭曲的杀人疑凶,再次让他的同龄人关注农村。

  一位自称是马加爵师兄的云南大学毕业生说:“农村有农村生存的逻辑,所谓父母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少的,生存压力压倒一切,所有的沟通都是围绕如何做好事来展开,没有时间谈心事。马加爵的确是农民大学生的一个悲剧,自卑击倒了他。愿农民家庭的大学生能挺过难关,好好地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不让我们重复马加爵的故事!”

  这番话引起了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共鸣。的确,一些农村来的贫困生在大学校园里会感到自卑,他们感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城市的冷漠和蔑视深深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灵。就像一位同学说的:“我至今记得当年走出北京站时的震惊和头晕目眩。”

  一位和马加爵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在看了整个事件的报道后,觉得心情十分沉重,他非常动情地表述道:“时至今日,从农村出来,能迈进这个园子,实有九死一生的感觉。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惟一的庆幸就是经历了这么多,依然还能保持着一颗健康的心。”

  他说:“他的残忍没有任何可以开脱的借口,但也有好多原因缘于成长的环境影响,不禁让人想起这么多为命运而抗争的农家子弟。大学生基本上可以代表着农民家庭希望后辈靠读书改变命运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如果这样也不过尔尔,甚而走极端至杀人,农村维系了千年一朝金榜题名,咸鱼翻身的动力走向枯竭,我们的父辈,他们将为了什么而努力?”

  这些问题表现出,很多学生的思考已经非常成熟,他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所肩负的更沉重的责任。

  也有很多同学表达了自豪而自信的情绪。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没你说的那么恐怖。很多东西是自己控制的。自卑其实是自己心理原因居多。你没见很多所谓城里的也自卑吗?你没见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也很自信吗?不过我认同一点‘农村中,孩子和父母很少沟通’。但是,这个真的不能成为‘马事件’的借口。”

  “我现在还是学生,读研究生。我也是一个从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我时时刻刻都为自己是农村的孩子感到自豪。我爱我的父母,疼我的姐妹,这是我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农村、贫穷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令我们高兴的是,大多数学生在重担之下没有消沉,而是成就了健康的体魄和心智,走上了一条自尊自强之路,令人钦佩。

思考四

焦虑、抑郁、偏执

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早就见诸于报端,从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开始,这一问题就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马加爵案更是将学生心理问题讨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大学周刊》其实一直比较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创刊一开始就设了不少互动性的栏目来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我们的“艾馨心理在线”经常会收到各个高校学生的来信,他们所反映的心理问题也五花八门,令记者出乎想象。

  新华网的一位学生网友说,通过马加爵事件,高等教育界应该反思:高校在扩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办?高等教育不能采取“一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方式,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高校应该认真对待这些孩子。

  与中小学不一样,目前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因为大学生毕竟是成年人,我们一直认为他们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狐独、郁闷。马加爵可以说就是心理问题走向极端后爆发的一个例子。

  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丛中教授介绍说,大学生退学70%是因为心理原因。在大学生中,经常的一贯性的焦虑、抑郁,有些强迫的观念,比较偏执或者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记者走访了北京几所高校,一些从事多年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介绍说,因病退学、休学的学生当中至少有60%到70%是心理原因。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位专家估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一位同学呼吁说,教育部门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父母将子女送入大学,学校就成为学生的家,教师应和学生多沟通,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将他们当作自已的孩子一样,才可以避免这一类事件继续发生。

  马加爵案,引发了如此多的思考和争论,记者这里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问题,学子们还在激烈地辩论着。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培植我们的大学精神,让他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之邦再次灿烂。这是对于马加爵案反思的最大价值。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大学生情侣去哪接吻
·大学改名会砸牌子么
·教育需要来点野性?
·新生如何玩转校园
·学生为什么要自杀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蔡依林]骑士精神
·[孙燕姿]天 黑 黑
·[周 蕙]相遇太早
爱上洋葱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