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青春校园 > 正文
一名大学生休学支农的“样本”解剖:身份之困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09:5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张伟

  10月20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前新进村秋凉十足。寒风里,谢勇模裹紧衣领,和周围的农民一起坐着剥玉米。这名23岁的安徽青年,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此时,离谢勇模初次接触东北农村距离不到一年时间。

  这一年中,他人生轨迹的变化清晰然而并不平坦。

  一年前,谢勇模还是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3年级学生。2004年12月20日,他拿到了休学一年的通知书,孤身一人来到前新进村的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做了全国“第二个休学支农大学生”。9月2日,支农计划进行到一半时,谢勇模回到了学校,此时的他,需要静心想一想“自己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经过一个星期的挣扎,他又回到了前新进村,继续自己的支农。

  踌躇满志的支农计划

  谢勇模的经历,与“农村合作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4年寒假,随同学来到吉林农村做实践调研的谢勇模,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舞台。“吉林在农村合作社方面走得比较靠前”,这让家在农村,从高中就对农民问题有浓厚兴趣的他感到兴奋。

  农村合作社是中国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兴合作组织。而吉林农村的合作社,又一直在全国有较高的声誉。这种高涨的合作热情与谢勇模的兴趣“一拍即合”。

  谢勇模第一次来到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时,这里的农民正在自发组织学习“毛选”。用负责人姜志国的话讲,合作社成立时,农民们充满了种种疑惑。有人以为又开始搞人民公社,有人说是传销。想跟农民讲道理,却发现大家的知识匮乏,说不明白。于是,这帮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决定办学习班,却又没有太多书籍可阅读。“毛选”已成了许多农村合作社的学习读物。

  农民对求知的执著和学习效率的低下让谢勇模深有感触。这样的感受在他的志愿活动中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这种浅尝辄止的调查方式也不能满足他了解农村基础情况的需求了,“调查需要时间,而大学生的调研多是走马观花,比较浅”。

  大三学生谢勇模争取休学的计划就这样开始。他先跟自己大学生支农调研的指导员商量此事,对方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但他还是递交了休学申请。

  最先表示担忧的是学院的老师。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他像一个政策宣讲员一样每天跟在老师身后,给他讲什么是农民合作,讲自己的想法,直到老师理解了他。

  与此同时,一场争论在他身边展开。

  谢勇模的5名室友分成了两派。一派考虑得很现实:早一年毕业,能多挣一笔钱;一年休学,则会给自己造成不少经济负担。另一派则很“理想”,坚决地支持他。

  在支农志愿者内部也产生了意见分歧,很多人认为,为了支农休学不应该。最后,大家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不要盲目地休学支农。

  即使是接收谢勇模的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的人们,在高兴之余也带着些担忧。姜志国还记得当时社员们的说法:小谢,你来这里我们当然高兴,可是你能不能先把书念完了再来?

  那个时候,谢勇模确实并不“盲目”。他本想毕业以后再来,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在农村生活”。这次休学在他看来同样也是一次试验。“如果我并不适合在这里工作,那我毕业后留下来,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也是对农民不负责。”

  谢勇模选择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作为支农基地也用心良苦。那时候,附近地区已经有很多合作社颇具规模,而谢勇模来的这家合作社,2003年年底刚成立,当时一穷二白,组织机构不甚健全,社员很少。但谢勇模看重的正是这里的新起点。“这家合作社刚起步不久,规模虽然小,但是很有冲劲,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做一些事情。”此外,他认为,“和一个合作社从头一起进步,可以让他看到合作社的完整发展过程,积累比较原始的珍贵资料。”

  “我可以和他们一起进步。”那时候,谢勇模踌躇满志。

  名片上印什么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10月20日,谢勇模并没有回避一个月前的那次“出逃”。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一个兼餐厅、书房、

客厅、卧室为一体的房间里,谢勇模边说话边看着桌子上的电脑。电脑是用借来的3000元买的,那是他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渠道。导师出钱替他上了网,通过网络,他给这里的农民下载了很多资料,联系了很多学习机会。

  忙碌的调查研究并不能冲淡农村有些清苦的生活。来到这里,谢勇模的第一感受就是,北方的农村和南方差距太大了。这里是缺水地区,粮食大多是玉米,农民生活并不宽裕。每到晚上,他和合作社负责人一家一起,挤在两个火炕上睡觉。一开始,在学校里习惯了晚睡晚起的他很难与这里的生活节奏合拍。半夜,他一边上网,一边担心电脑的光影响别人;早上,他起得晚,又发现别人总是要把饭给他多热一次。不久,他就习惯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尽管清苦,但是刚来的时候,劲头十足的谢勇模还是跑了很多地方,农村的一切新变化都让他感到新奇。不过,这种劲头并没有维持多久。

  一个多月前的9月2日,谢勇模满怀苦衷的暂时离开了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用他的话说,他是回学校去“让自己清醒一下”。他并未料到,只用了半年时间,休学支农的生活就给了他那么多苦涩的感受。

  谢勇模开始的设想是,以这里为基地,研究周围几个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并写出自己的学术成果。未料想,他这项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经费问题的困扰。

  休学时,谢勇模借了一部分钱,如今,这笔钱已经所剩无几。“你长期住在这里,总不能白吃白喝,毕竟农民们种地也不容易。”而更严重的是,对他来说,仅是四处调研的路费就已经无力支撑了,到现在,他甚至已经“不太敢到处跑了”。

  最开始,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志愿队曾准备在当地实施一个项目,给谢勇模一些经费支持。不料,项目因故推迟,谢勇模的日子过得也艰苦。再耽误下去,他可能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四处去调研。

  他向记者回忆,一个月前回到沈阳的原因之一,就是筹钱。“我甚至想,干脆自己在沈阳做半年兼职,赚点钱再说。”谢勇模还尝试着寻找NGO的支持。“每天我都会上几个固定的网站,希望找到愿意资助我的人,不过一直没找到。”

  没钱给了谢勇模诸多考验,但这并不是他最头疼的事。

  一次,谢勇模到附近一户村民家里宣传合作社。一进门,对方先问:“你是做什么的?”

  他回答:“大学生。”

  对方立刻追问,“你是不是来推销猪饲料的?”

  谢勇模想跟他解释自己是休学支农的学生,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说起。这样的尴尬,他已经无数次遇到。

  在农村待的时间一长,谢勇模发现,他对自己的描述失去了语境。“农民会问你,你是做什么的?”而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一次,谢勇模给一个小贩介绍了半天自己的情况,对方仍然一脸茫然。

  来农村之前,谢勇模已经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做了很充分的估计”。但他并没有想过,自己连“身份”这个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感觉自己没有组织,一个人孤零零的。”这是谢勇模的基本感受。他不是什么组织委派的人员,也不从事什么具体的项目,这使他休学支农的壮举,尴尬地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

  “有组织,就有定位,会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我在这里,连定位都不清楚,只是带着一种模糊的愿望,来帮农民做点事,却不知道具体要做的是什么。”谢勇模对自己的初衷是否真的不“盲目”一度产生怀疑。

  谢勇模身份的这种尴尬,也正契合着农村合作社发展到目前的境况。吉林对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是比较宽松的,但基层政府也只是有登记制度,并无太大扶持。与之对应的,谢勇模的支农行动,当地有关部门也知道,可是他们既无法给他一个“身份”,也没有提供支持。

  “国家对合作社的法律建设是滞后的,资金上也有若干障碍。”姜志国说。

  谢勇模一直有个小小的“虚荣”想法,给自己印个名片,方便与人打交道。而这又成了他的一件棘手事。“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名片上该印什么。”有的时候,这名曾经满怀激情、无所畏惧的学生开始羡慕那些“有个身份”的人。

  用行动表示对合作社的支持

  回到学校的那一个星期的时间,谢勇模得到了很多鼓励。他的实践导师坚定的支持他继续做下去,而北京的一家机构也准备在他的实践地设立一个乡村工作办公室,由他担任当地负责人。这不仅使他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还会为他带来部分资金支持。

  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欣慰。更重要的,这个新的机构将有明确的任务和工作,这也使他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

  反思自己半年来的所得和所失,谢勇模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非常多,而为农民做的,则其实并不多。

  来这里支农之初,谢勇模很少下地干活儿。后来,他注意到,社里一个智力和身体都有些残疾的人也在跟大家一起下地劳动,虽然动作很慢,可是一丝不苟。他有些惭愧,并且开始尝试加入他们。“那时候全身都疼,不过觉得很自豪。”他总结说。

  平时,谢勇模的主要工作是调研,同时协助合作社写一些项目书和报告材料,并担任他们的学习教师。这不是他的专业,但为了做好这些事,他利用网络自学了很多东西,也明确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缺陷在哪里。他一直强调,自己做的很有限。

  不过,他的这些“有限”的工作,赢得了农民们的高度认同。他的最大意义,在于他带来的沟通。社员们介绍,由于他的到来,这里的人们多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很多专家、学者也愿意来这里讲课。这个有些内向,不怎么会说话的青年,经常被村里人“在背后可着劲儿称赞”。

  “农村人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农村,可是确实也需要一批人来农村支持我们。”姜志国有些矛盾地说。

  “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需要支持。我用休学这种行动表达的是对它的支持。”谢勇模说。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