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青春校园 > 正文
大学的选修课:好奇与理解并重 同性恋课堂爆棚

http://y.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4:06 中国青年报

  好奇与理解并重:同性恋课堂爆棚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刘雅格的一次讲座,使得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再度爆棚。学生挤满了教室的过道,一些“滞留”在教室外的部分学生干脆就推开窗,探头听讲。自9月7日开课以来,该校光华楼507教室已经数度人满为患了。

  限定的100个名额早被一抢而空,多数人是以旁听身份来听讲的。好奇,是很多学生来旁听的主要原因。

  04级国际金融系的陈朔璋说起“同性恋”,“总觉得他们怪怪的,可能碰到了也会尽量远离吧。”但也是因为这种好奇,他早早便跑来占座位,“一直觉得这是个神秘人群,想了解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客观地分析这个群体”。

  该课主讲人、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老师也承认,一个普通学术课程,会吸引那么多的人旁听,引起社会舆论的热切关注,与同性恋话题的敏感性有关,也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缺乏了解。“同性恋群体是长期被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刚刚起步。如果起初因为好奇,而能有更多的学生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对学术是非常有好处的”。

  更令孙中欣高兴的是,虽然很多学生对同性恋了解不多,但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态度都是“理解”和“接受”。“这说明青年人对同性恋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孙中欣说,同性恋在中国曾经是个“禁忌”,一度与“犯罪”、“道德败坏”等挂钩,一直到2001年4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才首次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比美国晚了整整28年,比世界卫生组织晚了9年。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年轻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平和。“尤其是高学历青年,他们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更宽容,更容易接受。”

  2003年,复旦大学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课程。虽然选课者寥寥,但旁听者多多,两年里这一课程吸引了近1800名学生前来听课,其中包括大量的本科生。此外,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著名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复旦开过相关讲座,每次都座无虚席。

  孙中欣表示,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将不可避免地与同性恋者发生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比被动接受更重要,“随着大家对同性恋问题的逐步理解,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今天课堂爆棚的场面就会成为历史,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