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青春校园 > 正文
推崇通识的现代书院--访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

http://y.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10:30 南方周末

  无论考取何种专业,都要接受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等三大课程板块的文理综合素质教育

  --访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

  今年复旦百年,新学期伊始,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新生入学仪式上,复旦学院正式成立,下辖的四个书院分别以校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或字号命名,为腾飞、志德、克卿、任重。从现在起,今后所有考取复旦的新生都会首先在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即无论考取何种专业,都要接受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等三大课程板块的文理综合素质教育,这种借鉴了国外大学住宿书院制度及中国传统书院制度的本科教学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熊思东教授,国内第一个采用通识教育体系的大学住宿学院———复旦学院的院长,承担着复旦大学此次教育改革的任务。他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记者:我们知道,高考时每个学生都在志愿表上填报报考学校和专业,现在有媒体报道称新成立的复旦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全部不分专业,这种表述是否准确?

  熊思东:不确切。正确的表述是此次新入校的3748名学生不按专业编班,不按专业住宿,而是打破专业限制,整体混编为四个书院,以宿舍为单位构建了43个班级。其实他们都有专业划分,共有60多个专业,经过第一学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转入专业学习。当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兴趣、特长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在四个书院里没有专业限制,这改变了过去以院系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记者:复旦大学在此前曾经推出过“博雅教育”,现在施行的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及“通才教育”有何不同,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熊思东:这三种教育方式都与大学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按我的理解,通识教育中,通指通广、通厚,识是知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泛口径、深厚基础知识体系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博雅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另外做加法;而通才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三者的内涵有交叉同时各有侧重。

  记者:学生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匹配?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改革?

  熊思东:复旦学院已经成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相关的课程设置,目前在不断完善之中,可以说,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将贯穿一年级课内课外学习的全过程。早在2002年复旦就打破了2200门课程的专业限制,划分为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而文理基础课程又能按学科门类分为人文、政法、经管、自然科学、数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大类,便于学生进行选修。

  通识教育并不是自由市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规定和自选动作之分,目前必选课程约占30%,其中文理基础课程大部分都可选修。

  为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复旦学院成立了由专职、兼职和特约导师组成的庞大导师团,其中包括15名专职导师和82名兼职导师(从各院系的知名教授中选出)。他们的分工不同,比如专职导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学业指导,他们来自各院系,50岁左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耐心负责。

  此次改革我们进行了充分准备,参考借鉴了海外知名大学耶鲁、哈佛、牛津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比如,耶鲁学院共有12个住宿学院,每个学院的学生专业进行混编,而且拥有自己独立的宿舍、食堂、活动室、图书馆等。我们虽然只有四个书院,但已经规模初具,将来还会进一步扩大。

  记者:复旦大学四个书院的建立完全参照了类似耶鲁学院的模式吗?

  熊思东:不完全是,我们在设计上还融入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特点。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书院的情感很深,比如著名的岳麓书院,代表了中国古代非常成功的传统教育体制,培养了众多大师级的人物。中国传统书院有两个鲜明特点:一、书院是读书学习的专用场所,不住宿;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像复旦学院的各个书院就有各自的院徽、院训,门口有楹联,我们称之为文化标识系统,当然各书院目前人数较多,大约900人左右,500人左右比较合理,像耶鲁每个书院只有三四百人。

  三点一线是很多人熟知的大学生活,其中的宿舍仅仅具备旅店的概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4年之后说再见,我们则尝试着让教育和学习贯穿于学生课内外全过程,包括住宿,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讨论不同专业领域的问题,有利于开拓眼界、创新思维。

  记者:复旦学院已经成立近1个月,学生们对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有了比较初步的反馈。

  熊思东:对那些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当然没问题。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学校有责任为全体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各种能力的平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和规范通识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已经实施了“知识补习计划”和“大学导航计划”。前者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和技能的培养;导航计划则非常有特色:现在复旦按学分制共设置了4200门次的专业,书院学生入学后往往对选修专业缺乏了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规划,我们就请各专业学院院长、系主任、知名教授开讲,不是专业学术讲座,而是讲大学的理念,校情校史,如何选择专业,各学科发展前景,知名学者的治学方法等,这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比如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王迅已经主动请缨作了两场报告,其中一场题为《科学、大学、人生》,很受学生欢迎。

  记者:通识教育已经为国内多所大学认可,像湖南大学就提倡拓宽专业口径、促进理工文结合和文理渗透,并开始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可尤以此次复旦大学的改革最为超前。

  熊思东:我认为施行通识教育对大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性质必须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所要求的“宽口径”其实就是指学科门类综合,“厚基础”就是指大学必须具备深厚的文理学科基础;二与大学的定位有关。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且分三个梯队即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后培训,高等教育不等于本科教育,它有一个完整的链条。作为文理基础雄厚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要培养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不仅是单纯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按专业细分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过早进入专业领域,思维的宽厚度和自由性受到束缚,不利于涵养创新精神。比如我是医学专业出身,对生物医学方面比较熟悉,但物理学基础不好,在美国进修时遇到与工科出身的学者讨论问题,根本插不上话。我在美国碰到很多研究生物医学的优秀学者,即使是专业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本科专业背景也极为丰厚,文理工都有,发散思维能力强,像美国著名的西奈山医学院就很有代表性,其教师的本科教育五花八门,来自麻省理工、哈佛大学还有一些专业医学院,而不像国内几乎所有学医的教授都是清一色的医学专业学院毕业。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国内很多大学此前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复旦学院的创立提供了经验和参照,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南京大学的基地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班等等。当然也与复旦的努力分不开,从1994年的学分制改革,2002年的跨学科转系制度到如今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这三个要素为此次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还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

  链接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美)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杜维明

  以哈佛大学为例,大学生如果要成为能够进一步独立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五种中心课目的知识,第一门课是历史和社会分析,一方面是历史学,但此历史学不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是历史中的一个片断,如法国大革命,或五四运动,或者是明清的转型之间,或唐代建国。对此历史片断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分析,这是一门课,无论念理工的、念电脑的、念哲学的,都要有这门课。

  第二门课是文学艺术,必须选一门与文学艺术有关的课,有些是很吸引人的课,如贝多芬和莫扎特,或印象派,或中国的文人画,以此来增加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第三门课是外国文化,可以选不同国家的文化课,通常不同国别的文化课要用这个国家的语言上,如要选一门与德国文化有关的课,要用德文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也一样。

  除了外国文化之外,还有一门中心课叫道德推理,比如儒家伦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或讲各种其他的社群伦理,或讲正义,或讲自由。

  再就是一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课,有时讲进化论,有时讲量子论,有时讲相对论等。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量化的能力,如电脑、统计学。每一个大学生,无论属于哪个领域,这些都要接触。而且,一门课的分量相当重,在哈佛念书一学期要上四门课,一门课至少要读十几本书,一个学期精读或速读三五十本书是常态,不读这么多书,不写几篇报告不可能获得学分。很明显,这些课目中的重点是人文学,要对历史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推理有所涉猎,这是哈佛的模式,美国很多大学跟哈佛走。

  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模式,它特别突出古典的重要性,从这所学校毕业,无论学哪个专业,一定要对古典有经验,譬如对《四书》,或者是《可兰经》,或者是《圣经》,或是古希腊哲学经典。不接触古典不可能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因为这样,所以大学一年级通常是不分系的,从二年级开始可以选系,很多在三年级才决定主修什么,这是一般情况,不仅是哈佛,很多大学都如此。基本上这种成材教育认为本科是基本功,训练做人的基本条件,然后才是专业,所以分系的问题不是特别重要。有些系较特别,要先进来,比如要研究东亚文化,一定要在二年级就作出决定,因为至少要有三到四年的语言训练,否则时间就不够。在过程中也可以换专业,如由物理改念历史,由文学改念计算机。还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批学生证明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有特别安排专业的理由。比如有同学要把中国文学和生物学配在一块做自己的专业,就要看他关于中国文学选了多少课,是否符合要求;生物学选多少课,是否符合要求;还要看其头脑是否正常,如果都没问题,经过委员会的同意,将来毕业就是生物和中文专业。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杜维明教授2004年11月14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的演讲,许雪涛根据录音整理,原文标题《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