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走出记忆和苦难的恶梦 我成为精神的惶惑者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5:58 《成长》

  那一次,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中文系高远东教授看了我的文集《坚守与突围》后说:“你很有才气,以后怎么打算?”我笑了笑说,没有打算,只是想在北大听听课,寻找点精神的寄托。一个长期浸淫于无希望生活的人,缺乏了某种精神的支撑以后,会很危险的。那个跳楼自杀的北大女生,也许无法忍受世俗的无所希望吧?这些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经历着失望,感情空洞了,精神幻灭了,现实的人和事都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长期以来,由于置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出于对精神无援的自觉,一直对知识分子群体抱有不切实际的精神期待,认为他们应该比其他群体更有责任承担这个社会的道义,直到有一天我与知识分子有了接触以后,才感觉这一想法过于单纯。知识分子群体里,也未必都是高贵的代表,他们竟然有不少萎琐和龌龊的。

  以前的憧憬彻底遭到现实的解构,从记忆和苦难的恶梦中走出,我成了精神上的一个惶惑者,理想丢失、未来的茫然,信仰的匮乏,一切都成了这个时代核心焦虑所在。从我懂事到现在,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计划生育、承包制、高考分配、市场经济、下岗失业、自由择业、劳务输出、互联时代、入关……直到现在,一切还没有站稳脚。我出生的年代,正是虚假理想堕落的年代,信仰这个词语被上代人彻底践踏。我们这一代人生于一个后理想主义时代,却不得不生活在实用主义的世界。对我扭曲最大的就是应试教育,刻板,窒息,毒害人性的健康。那些虚假的道德理想主义教育一旦遭遇现实的“潜规则”,便显露出它的欺骗的真相。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以后,我变得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梦魇过后的落寞、疲倦、麻木。于是,我变得轻飘飘的。米兰·昆德拉曾说过,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灵魂之轻与灵魂之重同样让人无法承受。

  我一直生活在整个社会的深刻转型之中,传统价值观不断遭到颠覆,陈旧的、封闭结构的理性主义的世界瞬间消亡。在60年代未和70年代初,“红宝书”曾是那一年代人的精神食粮,到了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从尼采、萨特、老子、庄子等中西大哲的著作中吸取营养,而如今已置身一个意识形态全面解体消费主义横生的时代。面对乌托邦的解体,个体普遍陷入存在的焦虑和不安之中,信仰的失落让人感到困乏,无根基的状态让人无法忍受。

  现代人不再通过研究世界 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不再寻找上帝。而是通过自我来创造世界,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年轻的一代不再给自己的存在强加上某种价值标准,不再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在某种先于生命存在的任务之下。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较真成了一种落伍的风格,这一年代年轻人比任何一代都更宽容,更随和,也更冷漠。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我来不及想得太多,吃饭、生活、收入、住房,下岗的浪潮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我必须学习着不断地适应眼前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辛辛苦苦赚钱,快快乐乐生活,已成为 一种生存的必然,这是我无法所回避的。社会对个体价值的漠视,多少让人感觉到一缕入心的寒意,认同?抑或是归属?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弃。往往越接近事实的真相,越是觉得其实所以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只有在欺骗中好好生活。 精神的匮乏和枯窘的现实 ,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无法真正解决人生的痛苦,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加重它。生活让人沉重,有些 不敢深究。我理解了社会上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不再思考所谓的精神困境,抛弃了以前种种虚妄的寻找,与其虚妄的寻找自由不如固守已有的自由,坚守精神就从脚下做起。

《成长》杂志独家授权新浪转载此文,未经允许,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