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游戏 | 邮箱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爱问(iAsk.com)
校园风云
校园论坛
新浪首页 > 论坛首页 > 校园论坛 > 校园风云
主题:高校禁租令,谁的耳朵谁的铃铛
作者:oranger_1984  发表日期:2005-07-26 14:01:31

[表状]

 
转自:作者:严茂胜
高校禁租令,谁的耳朵谁的铃铛

近日,一个简短的消息新闻在各大媒体低调出现。教育部于2005年7月19日下发的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通知里提出,“对于大学生校外租房不再禁止。如果大学生坚持在校外租房,高校将不再强行干预,而是制订相关管理措施。”

历史往往可以证明一些事情的可笑,甚至不需很长时间。健忘的人们不知可否记得,去年此时各大媒体喧嚣一时的“高校禁租令”报道。此时读来更像一个幽默故事。

  2004年6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禁租令”,要求:“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在校外租房居住,对极少数确实需要在外租房居住的学生,要经本人和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

禁租令发布以后,各方反应不一。一纸“禁租令”使原本十分热闹的“校外宿舍”,增添了几分隐秘色彩。对大学生租房是堵是疏,一时成了众人争论的焦点。

教育主管部门大声叫好,决心把禁租进行到底。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拿出了细致的禁租规定,一时间禁租问题成为各大媒体的话题核心。比较极端的如广东省教育厅就提出了“租房开除说”:明令在外租房的学生限期搬回校内,对于执意不搬回宿舍、劝说多次仍然我行我素的学生,可以按照高校学生管理条例加重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开除学籍。

作为管理终端的各大高校也是不敢含糊,纷纷出台相对应的管理规定。面对媒体的时候他们也会信誓旦旦,作下定决心状要铲除大学生校外租房潮。细心的人已经发现,各高校在执行“上面”规定的时候,已经处于一种事实上的“没有监督”地贯彻执行。至少在笔者所处的华南某高校,校方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学校领导决心贯彻禁租令的呼号,但是校园里仿佛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劳什子。

至于作为责任主体的学生,禁租令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都相安无事。在高调的禁租风潮里,可爱的学生们低调地租房。而且面对可能出现的麻烦,市场很快推出了“钟点租房”、“校外校内兼有住房”等多种应对方式。可以说,禁租令对校园租房市场基本没有产生影响。

可怜的禁租令,从来势汹汹到偃旗息鼓,不过经历了一年时间。回顾禁租令始末,新闻报道的题目就可见一斑:一开始是《教育部严禁校外租房》,实行之后却不乐观,《大学生“禁租”不过说说而已》、《禁租令下学生租赁依然火爆》、《当“禁租令”遭遇尴尬》,一直到今天的《禁租令没了》。

挣扎了一年之后,高校禁租令简单地没了,却无法让人轻松地感到可笑。或许可笑的并不是禁租令本身,主管部门盲目推出政策性规定背后所隐含的决策机制更值得思考。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问题。

我们的教育部门一直定位为管理部门。不管凭借闻道之先,还是术业之专,教育管理部门在社会大众眼中已经有些神化。他们作为专家或者某种程度上的领导者,完全负责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策略制订。而且教育部门自身也已经异化,从服务于大众的支持机关慢慢变成管制大众的权力机构。

结果就很明显了,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自我定位为教导者角色,我们这个民族的教育和一代代可爱的孩子们都被当作试验品,然后向着一个既定模式改造大家。教育的内涵更像教训、教导、教化,而非服务、指引、建议。教育部作为中国的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理应引导教育潮流,提供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很不幸,我们的教育部却一直挥舞着禁令大棒,希望用“严刑厉法”把大家教育好。

在这种定位和心理之下,教育部门戴上了“纠错”有色眼镜。他们存在的价值变成了发现尽量多的错误,然后强力纠错。自我感觉良好的教育主管部门认定某个理想角色,经过比较后,逐步改变大众跟理想角色的差距,最后把每个人都修正成符合规格的统一产品。虽然事实上这种修正的可行性低的可怜。

其次,重新理解我们的政策主体。

本文讨论的政策实施对象是高校学生,但是很明显,有关各方对这一主体存在着差异巨大的解读。教育部门和高校总是看到了高校学生的学生属性,学生就应该是学习,而学习无异于被改造。强调学生的特殊性无疑给权力机关找到了施权支点,为了学生们自己的发展,有关部门勉为其难约束一下“无知”的孩子们吧。

从法律层面讲。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超过18岁已经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公民,他们的“法律不禁止”的权力不应因为看似高尚的名义受到侵犯。具体法律方面的观点,专家们多有论述,不再赘述。

即使从道德层面来看,我们的高校学生从来不是“无知”的。正如钱理群先生的回顾,这个国度每一代人都习惯于为下一代人担忧。每一代人坚守在自己成熟和模式化的价值观基础上,否定后来人的发展。这种“不顺眼”的结果是批评,进而强力改造。

钱先生那段隽永的话总是在我耳边回响:“我常常想:为下一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一代人都会有他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终也要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青年本是多变,记得80年代初,很多人都为当时某些青年喜欢戴蛤蟆眼镜而痛心疾首,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年人自己也不戴了,即使有个别人戴大家也习以为常了,——要相信青年,二要相信时间:这大概也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吧。”

时间在变,世界在变。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将会层出不穷,甚至可谓日日常新。站在杞人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风险很大,青年们怎么可以“学坏”呢?!对于教育部门而言,跟年轻人打交道,理应更好的理解青年人,但是自我感觉真理在握的他们想到更多的是教化,是形形色色的新奇行为对青年的危害。很可惜,他们不相信青年,也不相信时间。

再次,教育政策的出台机制。

众所周知,在中国规定比法律来得好用。形形色色的规定层出不穷,而且可以朝令夕改,“禁租令”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于是我们不由得会想,这些政策的出台机制如何?

一个影响广大的政策规定产生的流程如何,不得而知。可以推测,教育部门的一些明察秋毫的老人家,随时关注着这代人的成长,然后时刻准备挥刀纠错。问题是,这些不良倾向是如何被发现、定义和量化的?规定出台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论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规定实施对象的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公开、透明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前期论证和后期听证,是否存在?

以此次禁租令为例。出台这样一个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的规定,原因值得追究。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简单几份材料能够反映的,教育部门有没有调研,有没有了解校方、家长、学生的全面心声。一句话,凭什么制定这个规定?按照媒体的报道,教育部自称为了青年的更好成长,校外租房隐患多不安全,学生在校外多从事同居等非学习类行为。教育部门往往拿几个例子评论校外居住危险。按照其非此即彼的逻辑,学生宿舍流血事件也时有发生,就要因此禁止大家住宿舍?纵然是有个别情侣在外租房同居,成年人做法律不禁止的事情,又有何妨?习惯于忧伤的主管部门不妨引导一下,呼吁一下,只可惜惯性思维让他们习惯了一刀切,发禁令看似最直接最有效。

从教育部的角度,建议考虑一下政策规定的可行性。此次禁租令来势汹汹,但是全国各地都反应效果很差,遭遇尴尬。即使规定内容多么合理,对广大青年多么有利,但是缺乏监督,没有可行性都是一纸空文。此次禁租隔山打牛,“恶法”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也算是意外收获。只是希望规定制定者们,多考虑可行性和强制性,改造青年也要实实在在的执行哦。

禁租令风潮刚止,针对学生的新规定又纷至沓来。先是为了杜绝网络对青年的危害,要实行上bbs论坛实名制。之后听说南京理工大学的规定就更有趣了。据报道,该校考虑到本科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等因素,目前宽带网络只接入研究生宿舍,至于本科生是否享受这项“优待”,学校还在商议之中。结果如何,咱们拭目以待。

曾经热闹一时的高校禁租令,最后不了了之,变成了“搞笑禁租令”。究其原因就在于错误的理解学生,不按照流程运作,最后充其量只起了“掩耳盗铃”的作用。

客观地讲,引导青年,出台规定,都没有错。关键是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情况,了解这些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和相信他们拥有足够的辨别力,最后再按照清晰、规范的流程来推出各类规定。否则只能是捂着学生们的耳朵,去偷铃铛。结果不言自明。
 
  • 高校禁租令,谁的耳朵谁的铃铛 <6528 字节> oranger_1984 <2005-07-26 14:01:31> <点数:1712>
  •  
  • 呵呵 <0 字节> lch_lei <2005-07-26 21:58:00> <点数:6>
  •  
  • 现在才明白呢!! <0 字节> 凤凰花开7_11 <2005-08-04 17:44:06> <点数:0>
  • 欢迎参与讨论
    在参加新浪网中文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北京地区互联网站电子公告服务倡议书》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新浪网中文论坛各栏目的版主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论坛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新浪论坛发表的作品,新浪网有权在网站内免费转载或引用
    ·为什么要申请通行证
    ·免费申请新浪通行证
    ·修改通行证资料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