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正文
征文选登:交大读书亦难忘

http://y.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6:50 解放日报

  作者:刘建航

  2006年,交大建校110周年了。回想大学年代,心情总有些激动。

  我原来名叫刘建,在报考高中时,深感国家落后,立志从事航运事业以振兴国运,遂在原名刘建后面加一个航字以明此志。

  我在中学时代就知道有“北有清华,南有交大”之说。当时国立交通大学对我们的吸引力大。1947年,我考入了交大土木工程系。那时候每星期都要上30多节课,要做很多作业。交通大学历来在教学中要求严格,班上同学都有一种好学、苦学的精神。不少同学在学校熄灯后点着蜡烛看书,大家学习得十分辛苦。但老师们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和出色的授课,也减轻了我们对有难度课程的恐惧。王达时、徐芝伦、杨钦等老师把课备得很熟,上课时往往只带一支粉笔,漂亮整齐的板书加娓娓道来的讲述,吸引着我们听课,即使像材料力学那样的课,也能引人入胜,常让我们忘记了下课。

  我们这一届的前两年大学生活在解放前,而后两年在新中国。那4年的物质生活差,尤其是解放前的两年,饭是“八宝饭”(虫子、石头、老鼠屎等“八宝”),菜是交大自己种出来的。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我们艰苦学习的信心。因为交大的同学,都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学到真本事。谁要是有一点松懈,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招来别人瞧不起的目光,人人都憋足一股劲儿地学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1950年,我们班的教学实习是到江西、

福建一带修路造桥,到安徽、江苏一带治理淮河。我在江西实习时得了血吸虫病,回上海住院两个月后,又匆匆赶去淮河,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季节,大家踏勘测绘,不怕苦不怕累。为的是学会实地操作,掌握实际设计的种种方法和技巧。在实习工地上,我们碰到了许多书本上找不到的问题,如如何在湍波激流中打下桥墩?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筑堤?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和上海的隧道建设结下不解之缘。在上海这样的饱和含水软弱土层中建隧道,在世界上没有先例,算很困难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有个外国专家认为:在上海造地铁,就如同在宇宙中找个支点把地球翻转一样。1960年,我刚满30岁,上级要我参加筹建上海地铁的试设计和实验研究。我们在简陋的塘桥实验场一干就是几年,吃、住都在那里,当时资料来源少而且数量有限。在我们开始工作的那些年,国家处于被封锁的环境中,只能完全依靠自己摸索。当时国际上在松软含水地层中建隧道,只有用钢和铸铁管片的技术经验,然而这种方法要耗用大量的钢铁,造价昂贵,根本不符合我国国情。但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在松软含水地层中建隧道,当时尚未见成功的经验。前苏联规范中还禁止在松软含水地层中使用钢筋混凝土管片。怎么办?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通过对各国资料的仔细分析和自己的实践,终于攻克了精度、强度、防渗性能可符使用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盾构法隧道管片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关键。这些成果应用于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获得成功。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科技大会奖。

  在以后的地铁工程建设中,我每每体会到,我们在交大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训练终身受益。

  (本文作者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