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关注“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事件 > 正文
从屠夫到糖葫芦才子 假如他们都不是北大毕业

http://y.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14:30 红网

  酷似“陆步轩第二”的武小锋,在博得媒体炮制的“糖葫芦才子”的噱头之后,也博得了求职生涯的峰回路转。大连市人事局专门开会研究了他的情况,并决定由人事局出面,协调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代表,为他举行双向选择见面会。而在“北大毕业是人才,怎么能浪费”的思想指导下,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提供就业岗位。武小锋一度黯淡的前途一夜之间鲜花盛开,他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指日可待。(1月15日《大连晚报》)

  武小锋的际遇令人唏嘘。但是,我们能否作个假设,如果武小锋不是北大毕业生,其情形又会怎样?

  如果武小锋不是北大毕业生,也许媒体就不会报道,公众自然无从了解其人其事,其求职的柳暗花明自然无从谈起。

  如果武小锋不是北大毕业生,即便媒体报道了,相关部门会不会专门开会研究,并由相关部门出面,都颇值玩味。因为,“北大毕业生是人才,怎么能浪费”指导思想的诞生,似乎并非可以完全套在其他高校身上。

  如果武小锋不是北大毕业生,他会不会不“怕被同学笑话”,坦然地接受“条件不好的单位”,或许现在已经就业了呢?

  如果武小锋不是北大毕业生,它会将糖葫芦卖到几时?他会不会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在被誉为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峰值的2006年,继续在求职的路上跋涉?

  事实上,从此前的“北大屠夫”到如今的“糖葫芦才子”,这些北大学子之所以备受关注,其本身就反映了公众对其“出身”的非正常的心理,似乎真的像武小锋当初认为的那样——“北大就是金字招牌,进了北大,意味着将来可以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在大城市里谋份好工作”。

  而这,只是当代“学历、出身拜物教”的一种普通表现形式而已。

  事实不容假设,面对“糖葫芦才子”的噱头,武小锋们需要改变观念,公众更需要转变观念。(作者:陈明星)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